虽是外地人,已成新临商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9日 阅读 161

过去的文体市场。


现在的小商品城。


陈文彪(左)在店里向顾客介绍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商贸物流蓬勃发展,崛起了一座“市场名城,物流之都”,奋斗在其中的千万临商人就是临沂商城兴旺发达的基石,他们之中不仅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
  陈文彪,浙江义乌人,在中国临沂小商品城经营文具用品;赵方伟,山东泰安人,在河东五金建材城经营五金配件。两人无论从时间还是地域上都没有任何交集,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对临沂有着共同的认识:这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这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不但让本地商人自得其乐,外地商人也享受其间。
 
“一张‘流动营业执照’让我在临沂扎根”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毕业的陈文彪开始走南闯北卖东西。最早的时候去江西,做了一个走街串巷的卖货郎,后来他跟着舅舅,一路北上,来到了临沂。在陈文彪的记忆中,当年在临沂长途汽车站附近,每月“逢三逢八”都有集市,赶集的人特别多,虽然当时地摊都摆在一条尘土飞扬的泥巴路上,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自己每次带来的针线纽扣,一个集市就能卖光。于是,陈文彪就开始了背货往返临沂与义乌之间的日子。
  1985年,陈文彪结束了之前漂泊四方的“挑货郎”生涯,选择在山东临沂经营自己的第一个固定摊位。“之前也走过很多地方,转来转去还是临沂的集市人最多,货最好卖,工商税务政策啥的也宽松,不为难我们外地人,正好那时候西郊大棚底也渐渐有名气了,我就去申请了个摊位。”他说。
  就这样,陈文彪拿到了第一张属于自己的“流动营业执照”,在三尺见方的一座水泥台子上开始了自己在临沂的扎根创业之路。“当时条件很简陋,我在水泥台子上铺了一块塑料布,卖的东西也很杂,什么圆珠笔、尺子、胶带啥的,什么好卖就进什么!那时候真是起早贪黑,凌晨5点起来装货上货,一直忙到天黑,有时候回到出租屋,直接往床上一扑就睡过去了。”他说。
  可喜的是,当时“西郊大棚底”已经聚拢了大批的人气,不光是本地人,无数外地批发商也涌入市场进货,陈文彪每次从义乌进来的各种商品,总是短短两三天就销售一空,一个月下来就能有几万块的销售额,让他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1991年,市场上的商户接近饱和,来往的人群显得市场十分拥挤。政府在水田路与通达路交会处规划建设了文体市场,陈文彪等一批商户也随之进驻,从水泥台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玻璃门店面,生意也愈加红火起来。

“市场和物流吸引我留在临沂”
  也是在1986年前后,在泰安东平工具厂做销售的赵方伟,跟随着公司的货车来到了临沂。“以前主要是往站前五金市场送货,因为不少客户都在那边,那时候对临沂的印象就是个土城,五金市场也才刚刚起步。”他说。
  令赵方伟没有想到的是,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临沂的五金建材业就迅速崛起,成为行业中赫赫有名的“五金建材城”。“我记得最早跟着车送货是两周一次,到了1995年左右,公司往临沂发货的频率就已经变成了一周两次,临沂市场差不多承担了公司70%的生产量,太惊人了。特别是后来河东五金城营业之后,南来北往想进货的大客户们基本上都知道了临沂有个庞大的五金市场。”
  五金市场的繁荣得益于临沂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临沂物流网络通达全国,速度很快,运费便宜。举个例子,假如从泰安发一车货去石家庄,如果从泰安发车,基本上要三天才能发一趟,1吨货运费是150元。但是如果转道从临沂发货,当天就能发车,发1吨货只需要70元运费。”就这样,临沂作为最主要的分销中心承担了东平工具厂的绝大部分订单。2000年,总公司决定在临沂五金城设立中转库,作为常驻机构,赵方伟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常驻临沂的一员。
  “当时的中转库占地约3000平方米,每周都有载重20吨的大货车前来送货,销售旺季时一周甚至会运两三次。”赵方伟说。
  2004年和2005年,在赵方伟的眼里,那是河东五金城最热闹的时候,“人多的时候每天都像赶集一样”,这是他最直观的感受。市场周边基本上都是来来往往,挂着外地牌照的大货车。半夜卸货、发货,每个晚上仓库都是不关门的。
    河东五金城也在这种繁荣中渐渐成长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交易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为了刺激各地的顾客前来临沂采购,“量大价低”已经成了众多商户的共同策略,临沂市场的名号也越来越响。赵方伟说:“临沂五金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广阔的客户群体,增加了销量,带动了企业发展。”如今的赵方伟已经是山东博达机械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说,借助临沂商贸物流强大的辐射能力,公司如今已经从2000年年产值100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2个多亿。

“临沂就是第二故乡”
  说起临沂城市的变化,无论是陈文彪还是赵方伟,都连连感叹“不可思议”。“城市面貌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有一次,我不过两个月没来临沂,后来开车在河东兜兜转转一圈,竟然找不到路了,硬是多绕了4公里。这几年功夫,高架桥也建起来了,滨河大道也修好了,临沂发展着实太快了,我感觉临沂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家,看到她变得越来越美,心里由衷地高兴,我也希望自己能继续扎根在这里。”赵方伟在回忆起自己当年的这一段经历,不禁笑了起来。
  扎根临沂30多年的陈文彪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更加深厚。“临沂的变化真的太大太大了。当年初次来临沂时,哪有那么多干净整齐的柏油马路和高耸的楼房。单从市场来说,连市场都是一直在改变。从泥巴路上的路边摊子变成了大棚里整齐的水泥台子,从综合市场到按类别划分市场,再从专业市场里划分出一期二期,再到现如今的小商品市场。这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最直观的临沂变化。”陈文彪说。
  来到临沂30多年,如今陈文彪有了属于自己的店铺、住宅,儿子、儿媳、孙女都在临沂生活,算是在临沂扎下了根。“年轻的时候来这里闯荡,看着临沂一天比一天繁荣,发展得越来越好,现在的市场氛围也更加开放、和谐。来到这里这么多年早已经把这里看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他说。
  如今陈文彪早已习惯了早上喝一碗糁,偶尔还啃啃煎饼馒头,吃吃炒鸡。他说自己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是临沂成就了他,也让很多像他一样的外地人在这里生根发芽。
  
“跟着市场走,见证小商品城崛起”
  2000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用陈文彪的话概括就是“跟着市场搬迁一次次往高处走,见证临沂小商品城的崛起。” 
  搬到文体市场之后,随着经营户和各地的批发零售商越来越多,市场逐渐拥挤,陈旧的店铺,狭窄的道路和简陋消防设施逐渐不能满足经营户和批发商的需求。2006年,兰田集团为响应临沂市委、市政府“物流天下”商贸强市的宏伟战略,在临沂长途客运站南,划出350亩土地,建设了现代化的中国临沂小商品城。2017年11月,文体市场整体搬迁至小商品城,陈文彪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200多平方米的店铺。
  “现在店里空间大了,很多样品都能放下了,市场也十分宽敞,客户距离近一点的早上七八点钟就可以到达市场,并可以将车直接开到店门口,客户早上来,下午就可以回去,省时省力;另一方面,临沂物流发达,客户一个电话就可以发货,要多方便有多方便。发展的空间越来越足,心里十分高兴。”他说。
  除了经营硬件上的提升,陈文彪还成为了知名文具品牌西瓜太郎的代理商。“因为临沂市场的影响力随着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而增长,厂家们都纷纷上门,要求来做这个品牌的代理。早在1982年的时候西瓜太郎就已经是中国的驰名商标了,因为是大品牌,质量过硬,就答应了,现在看来,选择做品牌是正确的。”陈文彪说。
  跟随着市场发展的脚步,陈文彪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信心越来越足。2016年,陈文彪荣膺“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荣誉称号,在京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和慰问。

  本报记者 邵琳 实习生 徐秋敏 宋春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