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大讲堂聚焦苦难文学,张光芒教授现场传道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4日 阅读 163

张光芒教授正在讲述苦难的救赎。


市民正在认真听张光芒教授讲课。
 
    本报6月3日讯 (记者 庞尊利)苦难与救赎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那么在当代文学中究竟是如何从苦难的救赎达到人生的超越呢?6月2日,著名文学评论家张光芒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地剖析,让众多临沂的文学爱好者受益匪浅。
    6月2日上午9点30分,在临沂市图书馆四楼学术报告厅(人民广场西万阅城),张光芒教授从苦难与承受苦难、苦难的承受与苦难的救赎、从苦难的救赎到人生的超越三个方面,探寻当代文学中的苦难救赎与人生超越。
    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遭遇。苦难本身代表着的人的本质命运,具有深刻的精神向度和人生质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而文学作为人类最自然的理解世界和自身本质的象征性形式,也在本质上和苦难相联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不触及和表现形形色色的苦难境遇和苦难历程,触及到来自自然的、社会的以及人自身的焦虑和无奈。
    张光芒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有三种苦难,分别是生存苦难、生命苦难和心灵苦难,而这些苦难有两种救赎方法,分别是爱的救赎和精神的自由,从而达到一种超越,即人性信仰的完成。一切文学都是人学,都关切人自身的情感和命运。文学一方面表现人对苦难的体认和感知;另一方面,文学也以艺术的方式教会我们认识苦难、认识自身。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创作出真正深沉、伟大的作品。 
    人生在世的意义就在于摆脱、超越,达到存在的澄明境界,在诗意家园栖居。如果苦难使人仅仅停留在痛苦、绝望、恐惧等基本的生存感受的话,那么苦难就会是毫无意义的段灭性力量。作家能否正视苦难,给人指示什么样的救赎途径,是检验作家心灵厚度和灵魂深度的价值标识。优秀的作品不仅要展示痛,更要指向救赎和超越。
    针对此次市民大讲堂的内容,临沂大学文学院的邵同学表示受益匪浅,并提出通达人生超越的途径究竟是什么呢?张光芒表示,一个途径是爱走向无私之爱,另一个是从灵魂的忏悔到超越。另外,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重点不是写作技巧,而是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经历足够的苦难。
 
相关链接:
三篇小说引出文学中的苦难救赎
    在探寻当代文学中的苦难救赎与人生超越这期市民大讲堂的课堂上,张光芒教授首先从生命的苦难讲起,以1993年出版的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为例。该长篇小说先后写了主人公富贵7个家人的死,即富贵的父亲之死、富贵的母亲之死、儿子有庆之死、女儿凤霞之死、妻子家珍之死、女婿二喜之死和外孙苦根之死。
    “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富贵7个家人的死亡,充分展现了生存的苦难,将那个年代各种人的生存苦难集中于富贵一个人身上。”张光芒说,最后,只剩下富贵一个人,与一头倾其所有买来的老牛相依为命。
    随后,张光芒以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为例讲述生命的苦难。该小说讲述了许三观11次卖血的经历,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之后用挣来的钱娶了“油条西施”许玉兰;第二次卖血是因为大儿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如果不赔钱,方铁匠就带人拉走许家的东西,无奈只好再一次去卖血。
    张光芒称,因为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困难,许三观连续11次卖血,充分体现了生命的苦难。其中第七至十一次卖血是为了救大儿子一乐,但他一上午只借到了63元钱,于是他一边让许玉兰护送一乐去上海,一边再次找到李血头。可是,李血头不再理他,许三观只好拼死一搏,设计好旅行路线,从6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去上海,这一路卖血几乎要了他的命
    而从苦难的救赎到人生的超越,张光芒以当代作家铁凝的《大浴女》为例,讲述主人公尹小跳备尝艰辛的成长过程与情感历程,她通过心灵的苦难制造出现实中的苦难,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据张光芒介绍,因母亲的红杏出墙和小妹的失足丧命,尹小跳背负了学生的精神负累,并疏远了与母亲的关系,而妹妹尹小帆事事与她较劲,与其说是亲人,不如说是对头。同时,尹小跳一往情深地痴恋着的大明星方竞,走近后才发现对方是一个只图占有不愿付出的大俗人,于是,她选择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以此来折磨自己来达到解脱。
文/片 鲁南商报报记者 庞尊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