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续费缘何变成吸金陷阱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8日 阅读 25625

自动续费本意是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不能变成欺诈隐瞒的吸金陷阱

文/黄磊

自动续费的套路不断翻新,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图 / VCG)

近年来,随着App消费应用的普及,选择应用支付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有数据显示,2023年年底,我国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在265万款左右,当年我国应用商店用户支出达到520.6亿美元,应用下载量1134.1亿次。而与此同时,一些支付方面的乱象也随之而来,其中“自动续费”成为不少消费者频频遭遇的陷阱,相关话题也多次引发全民关注和热议。

今年1月,有网友爆料自己2023年9月开通某网盘的季度会员,随后立刻关闭了自动续费,可到了12月底,她还是接到扣费68元的消息,被迫续上了下一季度的会员,爆料后“关闭自动续费仍被扣费”的话题登上热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庭建议,应取消强制自动续费,由用户自行选择是否自动续费,建立健全“退订服务”的统一行业标准。同时称其所作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以“自动续费”为关键词搜索,显示有10多万条投诉记录。“建议取消强制自动续费”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778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第五十条第一款列明了对违反第十条等条款的有关处置方式,有法律、法规处罚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相关举措的出台赢得了广泛支持,纷纷被解读为“国家出手了”“新规剑指‘自动续费’乱象”。

“双赢”变诱饵

“自动续费”功能的设计初衷,是通过折扣的让渡来换取消费者的黏度。从本意而言,应当是推动消费者和商家“双赢”的一项服务,即消费者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来获得长期的服务,而商家也能因此增加更多忠实用户,稳定提高平台盈利。

但实际操作中,一些商家却将消费者视为容易被骗、健忘的“冤大头”,将自动续费当作源源不断获取利益的渠道,甚至想着法子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知情权,自动续费也异变成为人见人厌的“吸血虫”。江苏省消保委曾对24个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App进行调查,发现其中87.5%的App将自动续费设置为优先选项。

随着软件运用的普及,自动续费的套路不断翻新,消费者更加防不胜防。有的商家把优惠字样打得色彩亮丽并在显著位置,而自动续费则是灰色小字,点了都毫不知情;有的直接默认勾选自动续费,莫名就被“长期会员”;有的开启后、续费不提醒,默默吸金“发横财”;有的不等到期就提前续费,主打一个猝不及防;有的想退订却找不到路径,有的找到退订路径取消了订阅甚至卸载了还在扣钱;有的要自动续费先补齐优惠差价等不一而足。

与隐匿陷阱相对的,则是美丽的包装、促销的噱头。五花八门的会员、超级会员、黄金会员、白金会员、VIP、SVIP……看上去高大上,“低价享用”“免费试用”“零元开通”“1分钱体验×天会员”等则是不少App用以招揽客户、诱导入坑的手法。有些则选择浑水摸鱼,一边是大号而醒目的“免费体验”,一边则是铅灰小字标注“订阅将自动续费”,消费者以为点击同意是确认试用,实际上点击成了同意自动续费。

价格差既是诱导客户的一种套路,同时往往也是消费者将付出的代价。有些App连续包月的价格是单独包月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让人觉得选择连续包月的确是占了便宜。有些则是连环套路,一个是连续包月价格便宜的仅限于包月首月,但旁边用小字显示到期后按另一个价格续费,实际上优惠幅度有限;有些虽然显示到期后按其他价格续费,但实际上却给你按更高价格计费。

比如,近期的一篇新闻报道中,某男士看到某App“1元享7天”以及小字显示的“7日后按11元每月自动续费,可随时取消”,觉得便宜而且一个月11元也不贵,但没想到该App直接扣除了他“超级会员包季费”40元。而这种被“超级会员”的感觉显然让消费者难以愉悦。

从法理而言,合同本应达到双方合意,不良商家通过含糊不清、不完整的表述诱导消费者在不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被扣款,一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其中的各种套路均有欺诈之嫌。

而从经营效果来讲,这种充满套路的“便捷”不仅给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失去对App的信任与好感,原本的“双赢局面”因为商家的不诚信而造成消费者选择逃离,最终必然是“两败俱伤”。这种短视驱动、自作聪明、玩弄套路而导致的双输局面,无论对行业发展还是对经济秩序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订退搞双标

近日,小米应用商店发布的《新增自动续费功能标准》公告显示,自今年4月13日起,所有含有自动续费功能的应用必须遵守新标准,不仅要求应用开发者明确征求用户同意,并经过二次确认,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默认勾选或强制捆绑。同时要求明确告知服务内容和费用情况,明确展示取消自动续费的途径和方法,并在服务期间提供便捷的随时退订和自动续订方式。相关标准出台后得到网友一致拥护,并将标准誉为“清流”。

新标准得到网友纷纷点赞的背后,是“苦退费难久矣”的深度无奈。虽然各种App会以或大或小的字体来提示随时可以退订,然而就对比一键订阅、迅速扣款而言,退订却是百转千回、千辛万苦,天壤之别的“双标”太明显不过。

有一些App将自动续费的取消方式,藏在冗长的会员服务协议里,取消路径犹如开套娃一般,比如某App要先登录App,寻找“我的”,再找“帮助反馈”,再找“自动续费管理”,再找“取消自动续费”。还有一些App的取消更为繁琐,甚至不得不到网上寻求大咖支持,否则必然遍寻不到取消选项。

有一些则是提前扣费,在消费者自以为可以在续费最后一天取消时,商家却早已抢先下手,让消费者措手不及。而提前扣费的相关服务提示往往都更为“巧妙”,不少是隐藏在灰色小字后面的小问号当中,让消费者吃了“哑巴亏”。有调查显示,不少App将自动续费的扣费时间设置在到期前3天就开始自动扣费。

同样缺位的是对服务内容、费用情况的告知,有些App并没有弹窗的提醒,用户要想了解续费情况,也需要像打开套娃一样,层层寻找消息路径。有些则是需要消费者关注了商家的公众号才能接收消息,否则就不予提醒。本应“明明白白消费”,却变成了“偷偷摸摸扣钱”,而被拐骗进坑之后就很难再出来,让消费者甚至有被“关门打狗”的错觉。

这些乱象并不意味着国家没有强化治理。2021年3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明确指出,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5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在服务期间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显著、简便随时可取消或者变更的选项,并不得收取不合理费用。遗憾的是,该管理办法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退订尚且如此艰难,退款更是可想而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要求平台退款的投诉,但最终大多是不了了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商家在格式条款里规定了扣款不可撤销,不予退款;另一方面则是涉及金额小,消费者维权的时间、经济成本要高于相应损失;其三即便有消费者要较真,还要面临格式条款中列明的指定特定仲裁委员会或特定管辖法院解决争议,维权还要额外支出异地诉讼、出行等系列费用,这让维权更为艰难,许多消费者不得不放弃。

治理须合力

自动续费乱象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19年,央视就曾对50款热门付费软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七成以上都有自动续费的功能,并且不少App都涉嫌忽悠用户自动续费。2021年9月以来,多款App自动续费取消难的问题也被央媒曝光过,《人民日报》还曾刊载评论进行批评,认为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维护市场公平正义。

在机制建设方面,围绕相关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中消协也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采取自动续订、自动续费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征得用户同意,不得默认勾选、强制捆绑开通。在自动续订、自动续费前5日以短信、消息推送等显著方式提醒用户”等内容,并对涉事经营主体予以通报、要求整改。

在2023年年初,工信部发布App管理新规,共提出26条措施,明确App自动续订及自动续费方式……

但即便媒体发声、制度出台、通报整改,自动续费乱象也并未绝迹,最多是消停一会,之后阳奉阴违者有之、变本加厉者有之,虽然有了“管”的想法,有了“治”的办法,但是“改”的成效却并不明显。具体而言,有着以下成因:一是商家玩“纸面整改”,诸如前面所说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要求“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商家就在当前页面中以小字体显示,反正“显著方式”也没有明确标准。

二是设立“前置门槛”,比如要求履行告知义务,商家就以关注公众号等为前置条件,不关注就没法通知你;或者将所有的权利义务以小字放在告知页面中,而告知页面又隐藏在某个符号里面,以虚假履行的方式应对相应的制度规范。

三是违法成本不高。不仅当前的制度对商家的处罚力度有限,面对265万款App的庞大数量,行政监管执法能力无疑有限,这也更加助长了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对该“痼疾”标本兼治必须多措并举。各应用商店和平台要制定更为明确的标准,比如提醒自动续费的字体、色彩必须和广告同样醒目,在首页要提供明确而便捷的退订方式,未通知消费者并获得二次同意推定为不接受自动续费,严禁默勾选、强制捆绑,并严格依照标准加大App上架的审核力度。各执法部门要加大抽查、曝光及惩治力度,在依规处罚的同时,可以采取下架限期整改等多种方式,加大违法成本。同时还要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对反映集中的App要进行针对性、覆盖性检查,让违法者付出更加难以承受的代价。

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相关治理更加有效,营造更健康、更干净、更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


文章来源:《法制与新闻》杂志2024年4月下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