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科论坛—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我市举办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2日 阅读 372
论坛现场
为有效推进普惠金融工作,充分发挥学会特色智库作用,10月31日,“山东社科论坛——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临沂举办。论坛以“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为题,与会的众多普惠金融领域的专家大咖围绕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产业转型、企业发展与金融创新等方面展开了交流分享,为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献计献策。
专家分享观点
普惠金融发展的“鸡”与“蛋”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主任雷曜博士以《普惠金融发展的“鸡”与“蛋”》为主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回顾了普惠金融发展的重大转折,介绍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同时结合刚刚落幕的十九大会议作了分析。
他认为,我国的普惠金融从2006、2007年开始起步,发展到现在信贷、证券、期货、担保、保险、融资租赁等逐步健全的系统的金融体系,在这期间,农信社全面脱困;村镇银行超过1400家;建立了两个“三农事业部”、两个“扶贫事业部”、若干“普惠金融事业部”;小额贷款公司8000余家;新型合作金融一省三县试点等等。
但是,雷曜博士同时指出了当前普惠金融存在的难题,“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信用好的地方,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要求就没有太高,抵押品丰富的地方,金融机构对信用贷款的发放也比较积极。而普惠金融的对象往往缺乏合格抵押物担保品,也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这就容易出现贷款难的现象。”
而在雷曜看来,信用和抵押应该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信用培育与资本形成相辅相成,希望银行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把信用培育和抵押担保结合起来,从而转换为真金白银。
对于信用培育,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普惠金融创新中心主任白澄宇认为,征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而大数据则是个人信用判断,是群体识别,这两者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因此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信用的培育。
普惠金融不是扶贫金融
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在论坛上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普惠金融的几点思考,他首先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扶贫金融、福利金融,也不是慈善金融,要破除将普惠金融混同于是对低收入人群的扶贫。
他表示,虽然普惠金融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但普惠金融并不意味着就是面向穷困人群的公益活动,救济或救助活动,慈善之举。事实上,普惠金融的核心是“机会均等”,目的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以实现其自我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他认为,普惠金融是最终意义在于:既惠及经济社会各方面,又能够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胡金焱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政策的“阳光雨露”。政策的“阳光雨露”首先应该完善现有的征信体系,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有利基础;其次,在鼓励和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尤其是对体制外的金融机构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实现监测和监管;再次,监管层要明确普惠金融的监管主体和责任分工;最后政府应加强对普惠金融的倾斜力度,对新型的金融业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促进普惠金融全面发展。
对于普惠金融,白澄宇与胡金焱校长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普惠金融不是优惠金融,首先解决服务难,其次才是服务贵;普惠金融也不是恩惠金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听众认真记录专家观点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2016年G20领导人峰会上通过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为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本次论坛上,很多与会专家也都提到了数字普惠金融,希望通过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据胡金焱介绍,数字普惠金融,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借助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数据通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一系列相关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促进信息的共享,有效解决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降低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门槛,从而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
他认为,通过数字金融可以实现传统金融不能实现的数据共享化、审批便捷化、贷款小额、分散化等问题,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构建起基于数据的风险控制体系,从而全面提升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数字普惠金融是让长期被现代金融服务业排斥的‘长尾’人群享受普惠金融的必然方向。发展普惠金融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科技降低成本,控制风险,这是从根本上实现普惠金融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革命之路!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字科技的不断创新,为普惠金融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梦想”提供了契机。”胡金焱说。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马绍刚在致辞中也表示,人民银行注重用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特别是规范推动数字支付方法,正在研究制定数字普惠金融的新兴政策与方法,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发展普惠金融离不开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随着互联网应用普及和推广,需要鼓励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为社会各阶层提供良好的服务,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马绍刚说。
记者 魏玉娜 汤婷 通讯员 马永亮 杜以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