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新闻 >

90岁老战士的“特殊党费”

来源:鲁南网 作者:王璐 发布时间:2016-05-17 11:36

    蒙阴县垛庄镇南蓉芙村在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党员时,都要把村里的光荣历史说一遍:解放战争年代,这个只有100多口人的山村,有20人参军,11人牺牲在战场上。这当中,说得最多最细的,是杨松贵。

 
    杨松贵,今年90岁,1948年春参军,先后参加过昌潍战役,解放曲阜、兖州的战斗,以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还有解放南京、上海的战役,浙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老人经历的战争岁月,就像电影《南征北战》演的那样。
 
 “工资是党给的,有需要说一声。”
 
  参军前,杨松贵是当地民兵,被组织进担架团,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担架团解散,杨松贵身为民兵,跟着垛庄区中队积极打击顽敌。
 
    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后,杨松贵入军校学习。因为妻子身体不好,他1962年以上尉军衔转业到哈尔滨。1980年,因身体原因,杨松贵从哈尔滨市南岗区哈西办事处主任(正处级)职位上离休。离休后,杨松贵思念故土。2005年,他和妻子回到了南蓉芙村。
 
    回到村里,杨松贵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杨元君说:“我的工资,是党给的。村集体需要的,村民需要的,和我说一声。”杨松贵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特殊党费”要用到刀刃上
 
    杨松贵的第一笔“特殊党费”用在村里的贫困老人和贫困老党员身上。回到村里后,杨松贵看到村里的一些老人生活还是很艰苦。2005年春节前夕,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买了年货,在村干部的陪同下送到了贫困户家里。大年初一,他又一次带上慰问品,给村里的贫困户拜年。
 
    从那以后,逢年过节,他都会买上米面、鸡蛋、牛奶等,看望村里的老党员、孤寡老人。每年的“七一”,杨松贵还会给村里的老党员们过建党节,用自己的积蓄作为“特殊党费”,给老党员们送去慰问品。
 
    多年来杨松贵还资助了附近几个村子里的孤寡老人以及贫困家庭。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党员,杨松贵用他自己的方式维护着民族团结,践行着“回汉一家亲”。
 
    为村里修路是杨松贵自认为“特殊党费”花的最值的。以前的南蓉芙回民村没有集体收入,村里的路是全是土路,村民们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杨老随即拿出了一笔“特殊党费”,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捐款。困难户没有资金购买材料,杨老就先垫上材料钱。在杨松贵的带动下,修路的钱很快筹好了,几个月后,村里的水泥路就修好了,村民们出行方便了。群众都说,多亏了杨松贵老人,要不是他带头,这条水泥路是修不起来的!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特殊党费”
 
    2013年“七一”前,杨松贵找到村支书说:“我入党63年了,一年捐100元特殊党费吧。”63年党龄,老人“凑个整数”,捐了7000元。这些钱全部用在了当时正在修缮的南蓉芙回民村村民族小学和镇敬老院的建设上。
 
    如今,宽敞明亮的民族小学时时回荡着孩子们嘹亮的读书声,他们知道,村里有个杨爷爷,给他们修了新教室。敬老院如今也是焕然一新,老人们也知道,虽然杨老不住在敬老院,但是他的心与老人们同在。
 
    2014年,南蓉芙回民村的清真寺年久失修,影响了回族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寺管会想要对清真寺进行修缮,但资金缺口很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杨松贵又主动提出要缴纳一次特殊党费,拿出了1000元。在他的带动下,不仅本村的回汉群众积极捐款,兄弟乡镇、县市,包括来本地务工的外来回族群众也踊跃捐款,很快凑齐了修缮费用。如今的清真寺崭新又威严,每每礼拜之时,回族群众都不忘感谢杨老的付出。
 
    2015年村里搞“户户通”工程,将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的大门口,杨松贵老人又一次掏出了特殊党费,89岁的他在家人的搀扶下亲自到村委办公室交上了500元钱,还一再叮嘱村干部:“有需要就再找我!”如今,家家户户如愿通上了水泥路,村里的环境上了一个新台阶,杨老心理很是欣慰。
 
   去年冬天,大雪甚至一度让学校停课。考虑到村小的孩子们上课会冷,杨松贵又掏出了1000元“特殊党费”为南蓉芙民族小学的孩子们买了取暖用的煤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杨老一个劲地说。
    
    在南蓉芙村,800多村民,32个党员,都很敬重老人,并以老人自豪,他们说,杨松贵是村里的一面旗帜。
 
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