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书画鉴赏!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7日 阅读 502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 范曾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1984年,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建立;1986年,捐建并主持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2008年,南通大学范曾艺术馆揭牌;2011年,荣获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作品赏析:

1.公鸡

作为人物画大师的范曾先生,人物作品自是卓荦不群,格调非凡,而他的花鸟画作品,也是颇有大家风范,风格突出。他画鸡,特重神气,鸡颈与胸、脚,用笔轻重自如,而鸡身与翅膀,则墨韵独到,足见其对笔与墨的驾驭能力,非一般花鸟画家所能企及。

 

2.古趣图

这张《古趣图》,是范曾先生1991年所作。一老一少,优游自在,少者正从两碗间放出一只青蛙,活灵活现,趣味盎然。其趣味,不是简单的现代生活所可以显现的,所以称“古趣”,其味道甚悠远。是作题款有云“古有无怀氏,黔娄之俦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而今安在哉?读《古趣图》,画中人庶几矣”,内中可见作者心胸,其所思在远道,乃通过笔墨发思古之幽情。

读是作,忽然这让人想起《庄子?外篇?胠筪》所述:“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是等朴素的社会状态,今人是无从享受到了。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成为物质商品的奴隶,欲望的竞争成了痛苦之源,在忙碌之中彼此失去了作为人类的最基本信任和相处的乐趣,其原因何在呢?

读范先生此作,或许可以启发我们一些来自画面又延展到画外的考虑。作为艺术品,在视觉审美的同时,若能引发一些形而上的思辩,到哲学的味道,或许才称得上艺术品的最上乘之作。


3.牵牛图

 

范曾先生的人物画中,注重童趣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所谓“复归于婴儿”者,正是这类作品的理想追求。

在这张1991年的作品中,牧牛的童子与牛犊相依恋,一派田园风光,是范先生的典型构图。值得注意的是,范先生的绘画作品,构图是颇讲究的,注重空间布置,人物之间、人物与其他动物或者物件之间,有前后、上下、左右的穿插关系,在互相掩映参差之中,有了场景的真实感。中国画的高妙之处,虽是散点透视,虽是在二维平面之间造型,但一定要有空间的造境感,否则,总不能超脱一般笔墨的层次,实现气韵生动的追求。

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是中国画的要诀之一。范曾先生在造境上,显示出大师风范,在咫尺之间,把物体置放在一个开阔的空间之内,游刃有余,这当然与他的骨法用笔有直接的关系,而重要的也是一般读者注意不到的专业技巧,就是这造型本事。一般画家之所以拙劣,其表现之一就是不能在有限的纸幅之内造境,只停留在平面机械的摆布上。

牛头可以画得很大,人也可以画得很悠闲,却正在看似不宽裕的面积内,把人与牛的空间关系处理得惟妙惟肖,询为非常手段。这在范曾先生其他代表作诸如《老子出关》、《后赤壁赋》等作品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4.观蟾

这是范曾先生1991年所作的“怀乡”“纪往”之作,所谓“流寓欧西,梦影虽遥,情何能已”者是。

儿时的情景,虽只能于梦境追寻,但其异样的感受,却是刻骨铭心的。萦绕不断的这种感受,正是画作最好题材,同时,也正是借助非凡的笔墨工夫,使脑际的理想成为艺术创作的具体实现。

此作中,作为背景的古松,把儿童之幼稚情趣呼应出来,而碧蟾则为画面的由头之在,也是点睛之处。


5.葛洪炼丹图

《葛洪炼丹图》圆光金版,是范曾先生2001年所作的白描。尺幅之内,游刃有余,神情毕肖。白描之作,最见范先生的造型能力和用笔工夫,而葛洪氏是范曾先生喜好的人物创作题材之一。

虽细如发丝,全身力到,这种对笔毫的细微的感受力,最直接地表现出来,尤其在不着色的情况下,能做到气韵生动谈何容易?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是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祖父葛云,也曾做过东吴的大官,以炼丹著名,人称葛仙公。葛仙公的弟子是郑隐,葛洪就是从郑隐处学**了炼丹术。后来葛洪又从师鲍玄,鲍玄见他年轻有为又聪慧上进,就把他女儿嫁给了他,就是著名的女灸法家鲍姑。葛洪是东晋初年著名的道教学者,其巨著《抱朴子》的出现,标志着民间原始道教的终结。葛洪一生著书很多,除上述《肘后备急方》、《抱扑子》之外,还有《金匮药方》一百卷,《杏仁煎方》一卷,《玉函方》、《葛氏单方》等,可惜均已散佚。作为魏晋神仙道教形成的关键人物,对历史上及当时流传的仙道、仙术作了系统而富有创造性的阐述,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神仙道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出身于江南著名的士族官宦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硕儒,又有求仙得道的血统。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他常在出仕与隐修间徘徊,但动荡的时代以及个人独特的遭遇使他由入世到遁世,舍儒从道,提倡儒道双修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他虽遁世隐修,但仍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出仕与隐修,其间关系至密。

6.亦有所思

范曾先生历年所作童子图最为有趣。此幅作于2001年的《亦有所思》为范先生常见题材。题谓“亦有所思”,颇有意味,大抵虽为童子,看似顽皮而天真无邪,然其所思所想,“亦”有非常处,因为其真,则必然无意中触及人生与世界的大道理,有**所不及处。


7.屈子行吟图

1976年(丙辰),范曾先生南下金陵,留下一批作品,是作《屈子行吟》即其一。彼时范先生38岁,作品中白描人物有时虽然不大,但风神超凡,而背景则丰富而开阔。

8.观世音菩萨图

作于1995年(乙亥)的这张《观世音菩萨造像》,允为范曾先生之精品,人物及衣饰,描绘工致。观音题材的作品,范先生偶一为之,法相庄严,绰约冰雪。是作中拜观音的仙童,亦沉着大气,超凡入圣。


9.一路清廉

作于1977年的这幅荷花鹭鸶图,虽为信手酬应之作,但已充分展现出范曾先生的笔墨基本功。

笔墨修养,对于中国画家是至为重要的基本素质,对笔墨的理解与实践,需要深透而颖悟,在纸面上表现出来的东西,是知行合一的结果,那是画家的全部。

作为人物画大师的范曾先生,花鸟画亦颇善长,该作即其一例。其间有李苦禅的淋漓浑厚,也有潘天寿的奇崛放旷,所透露出的高华之气,则非一般花鸟作者所能仿佛。

10.天下都乐

1982年(壬戌)的这幅《天下都乐》,是范曾先生乘兴之作,画中布袋和尚的自在神情跃然纸上。该作用笔撇脱,墨气淋漓,左侧背后的布袋,一笔挥出,气韵流转。

范先生的这种大写意的人物画,比之于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李白醉游图》诸作,当不稍让。


11.龙种

题曰“龙种”的这张画在红宣镜心上的作品是范曾先生1989(己巳)的兴来之作。童子乘奇石欢呼,如乘龙飞腾,画面中间的一缕柳枝,不啻为春之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左半部的“龙种”二字,写得尤大,可见当时先生的兴致之高,乃是他非凡的民族自信力和拳拳爱国之心的自然流露。


12.灵丹

 

1991年(辛未)的题名《灵丹》的这幅作品,是范曾先生寓居于巴黎时的精心之作。画中老者显为得道高士,几粒灵丹炼成,拈一枚在手,其得意神态莫可与外人道。坐在旁边的那只仙猴,亦悄然动容,与老者情境相和。

这样有理有趣之作,在范先生的手中,俯拾即是,那无疑是他日常之所思所想的自然流露。心中旷然无碍,直与天地精神相往还,与道冥一,忘却尘俗市嚣,即灵丹在握了。


13.羲之爱鹅图

 

这幅《羲之行散》,范曾先生于1982年(壬戌)。魏晋的文人风度,深得范先生心仪。药与酒,与彼时文人之时代风尚有不解之缘。借助于酒,可暂且忘记一切,解衣磅礴,物我两忘。

刘伶《酒德颂》有道“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汉之载浮萍”,真说出酒之为用为德之大。咏酒这,尚有邹阳《酒赋》、扬雄《酒赋》、王粲《酒赋》、陈王植《酒赋》、嵇康《酒赋》、袁崧《酒赋》、嵇含《酒赋》、江统《酒诰》、戴逵《酒赞》、高允《酒训》,直把文人借助于酒而生发一切的功能挖掘出来。葛立方《韵语阳秋》卷14 云:“张长史以醉,故草书入神,老杜所谓‘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室。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是也。许道宁以醉,故画入神,山谷所谓‘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摩松烟’,‘醉拈枯笔墨淋漓,势若山崩不听手’是也。大抵书画贵胸中无滞,小有所拘,则所谓神气者逝矣。钟、王、顾、陆不假之酒而能神者,上机之士也。如张、许辈非酒安能神哉?”则把艺术家之创作与酒直接联系起来。

觞次滴沥,酩酊之际,“非酒安能神哉”,然而范先生此得意之作,云“羲之九泉有灵,应感此传神之妙”,却非借助于酒之妙用,乃是心中块垒之瞬间释放,更借助于非凡的笔墨手段而实现之。


14.亦有佛性

 

1987年(丁卯)的这幅圆光镜心《亦有佛性》,画中一只神猿正在礼拜得道的高僧,这是范曾先生的典型题材之一。

在《范曾散文三十三篇》的“大乘起信”一文中,范曾先生写出自己的画外话,“在深山古寺,云荒石老,松高猿藏。如果这猿又性慈寿永,神话也便随之而出”,“古寺中的高僧与猿们共同呼吸着天地清气,相逢机会必然很多”,“凭猿的智力是十分容易和人沟通的,它们的记忆力很好,能够学**与摹仿人的动作,进而解决问题。也许它们不甚知其所以然,但久之,会学得很像,如叩首拜佛之类”,“然而画家不会满足于猿们低层次的智力,在我的笔下,猿和人的界限只限于外表”,“在这大德高僧前匍伏而祷的老猿,必有它自己艰难苦恨的身世。高僧那洞察万类、看破红尘的眼神,正与那老猿深悟佛法、自见本性的眼神相遇。画笔微妙之处在于挥写之际,已自营造佛教思想中般若(智慧)波罗蜜多(超度)的根本思想”。

六道众生,皆有佛性,而众生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平等生活,是最值得欣喜的事情。《庄子?达生篇》所述的“以鸟养养鸟”道理,便是一种具体而微的办法。范先生画动物与人,以智慧之思存其间,亦是据德依仁游艺的具体实践。


15.渔父

 

范曾先生作于1987年(丁卯)的这张《渔父》,览之一派朴素的田园景色盈然生焉,而笔墨优游自在,无形之中助长了这种诗意的发挥。画作可作田园诗来欣赏,固然是中国艺术理论中的理想追求,而物质的基础,便是这清华的笔墨,意在笔先,期乎象外。


16.老子出关

《老子出关》,是范曾先生的最具代表性的创作题材之一。这张2000年的作品,笔墨与着色均十分娴熟,老子白发飘然而又重如山岳,牛与老子与童子,前后穿插掩映,自然生动。

在《范曾散文三十三篇》的“紫气东来”一篇着,范先生有这样的画外话:“我喜欢画老子,画他的说法演教,画他的闭目神思,画他的骑牛出关,而旁边总有一个稚拙无邪的村童作他的书仆,背着他的几卷《道德经》和饮水的葫芦。老子则素衣布鞋,须眉皓如积雪,而头发披散,不着巾帻,有飘飘欲仙、不与世争的风神。他微微地欠着腰,半睁半闭着那双洞察天地古今的慧目,寂然凝虑,悄焉动容。那童子不正是对老子永怀敬意的范曾我吗?在老子面前,我心灵上有一种无法言状的感动,我笔下那霜雪似的毛发,正昭示着皑皑千山般明净高远的学识,那止水般的宁静,也象征着老子澄潭千尺、清澈幽深的思维。”

范曾先生画老子出关,构图虽大致相同,但具体而微处绝对不会一样,因为先生对待每一幅作品都以创作的心态,获得新鲜的感受,意在笔先而一气呵成。之所以百画不厌,屡出屡新,正是有这种内心的**与沉静,以及殊堪自信的非凡笔墨,造就了这一大绘画符号,属于范曾先生的“老子出关”。


17.达摩

 

这张高士图作于1988年(戊辰),题曰“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当是范曾先生的得意之作。头部及手脚细笔出之,而衣服则用泼墨之法,相互生发,相得益彰。虽没有松石之类作背景,而读之却感受到人物被置放在一个旷远的空间之内,则画中高士的悠闲心境展露无遗。计白当黑,是中国文艺哲学的精微之处,表现在绘画艺术中,尤觉奥妙无穷,作者善用之,读者亦当善解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