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和怎样写 ——《文学是什么》前言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6日 阅读 434
       多年来我总想为研究生们写一本带点系统性的文学理论教材。终于,五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科研基金为我立了项,题为《文学原理读本》。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想,它应该是一本关于文学的入门书。 
       作为文学研究所的一个以美学和文学理论为主攻方向的研究员,多年来,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努力研究并真正把握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给以新的答案。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问题很多,以往学者也论述了很多。近几十年更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文学可否定义?文学有没有“进步”(可否用“进步”来衡量文学史的过程)?文学会不会消亡?文学还是否需要“创造”?怎样把握文学理论的民族性特征?如何改善(或改造)目前颇受诟病的文学批评?等等。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甚至尖锐对立。作为专业的文学理论工作者,应该回答这些新问题以及长期存在的老问题。所以我想集中力量探索、考察、研究、分析以上的新问题和老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给出自己的答案——尽管我的探索和答案很难保证“正确”和“圆满”;但是,即使错误的或不圆满的探索和答案也许对人们进一步研究有用吧?如果有人把它看作“反面教材”,不是也有“警示”价值和“对照”作用吗?尽管即使目前的问题解决了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但我们还是要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同时随时准备迎接新问题的挑战,人们不正是在积极地不懈地探索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中前进吗? 
       社会上流行着各种文学理论著作,各个高校也使用着许多文学理论教科书。它们大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有的也颇受学生和读者欢迎。但是,某些著作和教科书,对于初入文学之门者,特别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也有相当程度的不适应:它们往往动辄三四十万字甚至更多,内容繁复、庞杂,学生和读者不易掌握;老师教起来,甭说一个学期,即使一个学年也难讲完;而且它们大都追求面面俱到,学生和读者最想抓住的问题反而不突出。 
这么多问题,如何抓起又如何论述?我想把论题集中化并且简化,把那些冗长的该省略的地方省略掉,把需要突出的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突出出来,写一本观点新颖而又简明扼要的《文学是什么——文学原理简易读本》。 
       刚才我说过,这是一本文学入门书;既然是文学入门书,初入这门学科的人,一进来就应该让他们比较容易地抓住文学的“牛鼻子”;进而,再骑在文学的“牛”背上,信步前行,窥其奥妙。 
       所谓抓住“牛鼻子”,也就是掌握关键、抓住要害、抓住核心。中国古人讲,戏有“戏核”,诗有“诗眼”,一本书也有“书核”、“书眼”。我们这本书的“书核”、“书眼”何在?它就是:“文学是什么”。读者接触文学,最想知道的问题,除了“文学是什么”还有什么呢?许多文学理论书,许多文学理论教材,讲了几十万字,绕来绕去,最终不就是要让学生和读者知道“文学是什么”吗?知道了文学是什么,然后才好掌握文学的价值及其对人类的意义,才好确定我们对文学的态度以及试图以文学工作为专业的人对文学事业的态度。 
       这本书怎样写呢?颇费思考。 
       我想,它要围绕“文学是什么”这个“书核”、“书眼”,讲讲学生和读者想要知道和应该知道的有关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我所追求的效果是:一方面要讲新问题、新题目;另一方面,即使所讲题目看起来可能都是“老”题目,但是,又不要讲人家讲了千百遍、使人耳朵“起茧”的老话——要讲出点儿新鲜意思出来。 
作者:杜书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