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英雄沂蒙荣光 临沂77名医护人员千里援鄂纪实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9日 阅读 122

  英雄,就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

  2020年,庚子之春,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让全国瞬间进入备战状态。位于疫情中心点,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危急时刻,党中央作出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的重大决策。

  千里之外的沂蒙,蒙山巍峨,沂水汤汤,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浸润着这片红色的热土。当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召集令在临沂发出,一份份滚烫的倡议书与请战书被送出,一场场庄严简洁的援鄂出征仪式举行,一批批援鄂队员向湖北疾驰。从1月25日(大年初一)到2月20日,寒风凛冽中,临沂共五批77名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勇者会在逆境中绽放光彩,生命总在平凡中闪耀光芒。77名援鄂医疗队员,他们只是普通的医生、护士,他们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是风华正茂的姑娘,是年岁正好的小伙。平常,他们在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但当危难来临,他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用不平凡的付出、牺牲与奉献,汇集起了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点亮了战胜疫情的希望之光。

  冬去,春来。从1月25日到4月14日,从出发到归来,他们将寒冬消融,他们随春光回家。他们是平凡人,但他们迸发的精神之光,成为沂蒙精神在和平年代的最好注解,构成了新时代的英雄群像。

  选择逆行 从平凡走向伟大

  当为了他人利益而选择向危难逆行,他们就从平凡走向了伟大。

  “如果我能平安归来,我会把前线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医务人员,并将精神发扬光大。如果我不幸被病毒击倒,我希望有更多的医务人员,代替我继续支援湖北,战胜疫情……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会奉献我的一切。”2月9日,莒南县中医院护士厉静在出发前写下了这份《入党申请书》。然后,作为临沂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中一员,她跟着“战友”们一起毅然奔赴武汉。

  春节后,厉静看到湖北疫情消息不断传来,她立即找到院领导询问是否有派出支援计划,并主动请缨要求加入援鄂队伍。虽然暂时没有派出任务,但厉静依然写下《请战书》,希望“作为一名普通医护人员参与医疗志愿队,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说,“虽然像是上战场,可我并不害怕。”

  今年42岁的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张守文则对武汉有着特殊的感情。20年前,他考入同济医科大学(后并入华中科技大学),开启了在这座城市5年的求学生涯。“当时武汉的一草一木,基本上我都熟悉。”张守文曾在微信中写道,“这里是令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这次,为了支援武汉,张守文又回到了这里。虽然“乌云遮日荆楚黯”,但他满怀信心,“泱泱华夏,旌旗一挥战歌传”。

  77名援鄂医疗队员拥有的不仅是勇气和坚强,他们同样有父母家人、朋友同事以及1200万沂蒙人民的支持。在这个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曾经无数次“妻送郎、母送子,沂蒙儿女齐上战场”。今天,这样的画面又一次出现。

  2月19日晚10点半,24岁的李涵已睡下,突然接到了临沂市人民医院关于援鄂医护人员第二天一早集结的电话。当晚,得知消息的母亲强忍住泪水,给他简单地“理了个发”,还收集了家里所有的口罩,“强行”塞进了行李箱。“我和你爸都尽量不出门,口罩用不上。”

  当晚,李涵的父亲和叔叔执意将他从蒙阴县城老家送回医院。一路上,李涵不知道说了多少句“放心”,父亲则不知道嘱咐了多少句“注意身体”。送到医院前,父亲告诫他:“马上要去一线了,我和你妈不主动给你打电话,不影响你工作。方便的时候,你给家里通个话。”李涵甚至没敢抱一下6个月大的熟睡的女儿,就出发了。

  “到了武汉就等于到了战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决不能后退”,这是宋佳隽的军人爸爸悄悄地留在儿子行囊中的信,信封上还写着“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这样,援鄂勇士们带着坚定的信念,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踏上了这场属于白衣天使们的战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英雄的沂蒙儿女践行着这样的诺言,准备用行动去赢取这场胜利。

  他们前路有光,背后有爱。

  敢于担当 用努力创造奇迹

  从不期待有什么奇迹发生,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未来。

  3月5日,武汉金银潭医院。

  “李老师,李老师在吗?35床心跳停止了!”来自临沂市人民医院的李升美飞速跑到了35床前,目睹队友正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术,护目镜里已经全是雾气,汗水哗哗流下。“你先休息一下,我来!”李升美找准位置、两手交叉、双臂伸直,一个循环,两个循环……病人的心跳仍未恢复,李升美和同事交替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一次,两次,三次……

  “我不放弃你,你也不能放弃你自己!”李升美说,她当时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对35床喊着,“你的家人还在等着你回去。坚持住,坚持住,你一定要坚持住!”按,使劲按,继续按……有了,有了,大动脉波动有了,心电图有波形了。

  走出病房,李升美才发觉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这样的情形,对于每一个在危重病房的援鄂医疗队员来说,只是日常。他们并不是无所不能,只是始终竭尽所能。

  马颖霞、王芹,两位中共党员,前者是临沂市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临沂市心内科知名专家,后者是临沂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她们的故事相似又有不同。

  在临沂疫情防控期间,马颖霞、王芸分别主持了市人民医院医务部和护理部的疫情防控工作,连续30多天无休。正是她们忘我的工作,市人民医院制定了完善的流程制度,形成了科学的救治方案、护理方案和会诊讨论机制,为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该院组队出征救援武汉打足了底气。

  2月20日,两人主动请缨带队奔赴武汉,都担任了山东省第十二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一位是医疗组长,另一位是护理组长。她们既是“战地指挥官”,又是“抗疫战士”,将“临沂经验”和“临沂标准”带到了武汉。截至3月30日返回山东隔离前,她们足足70多天未下火线。

  马颖霞,同行的医生们说她有一双鹰一样的眼睛,善于发现、明察秋毫。在武汉三院光谷院区,她带领40多名医生优化治疗方案,全力救治危重患者。在层层防护下,她要对51个病人依次查房,一次大查房历时接近2个小时,工作强度是平时普通病房的数倍,即使是年轻医生,也会觉得疲惫不堪。一个多月,他们团队收治近300例患者,危重病人占到60余例,治愈出院240余例,先后托管的五个病区均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经治患者零死亡,诊疗过程零投诉”的预期目标。

  王芹,成了这批山东援鄂护士的大家长,来自43家医院的120余名护理人员亲如一家。她对病区内封闭式管理、责任制整体护理、进出隔离病房标准化流程、住院患者心理护理等进行了深入调研,牵头制定了多项制度流程和应急预案,创建了新冠肺炎护理标准化病房,形成了成熟可复制的“临沂标准”“山东方案”。这项工作得到国家级感控专家组的肯定,说她们打造了“具有山东标准的示范性病区”。

  77名援鄂队员中,有志愿去做最危险的采集咽拭子的护士,有强忍住护目镜起雾还看了100多位病人CT片的医生……一天吃一顿饭,八九个小时不敢喝一口水,脸上被勒出深深的印痕……几十天时间,这些都是每一名队员的日常“标配”。

  在危难中,他们选择坚强。他们的脚步和身影,书写着沂蒙人生命至上、敢于担当的战“疫”答卷。

  微笑奉献 传递生命的力量

  爱与奉献,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医疗区,临沂援鄂医疗队员王艳与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了特殊的“暗号”。

  老人有脑梗后遗症,高位截瘫甚至整个双下肢不能动,只有左手是方便的,王艳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他说当地方言,听不懂,只能请武汉当地人帮忙翻译,有时候连当地人也听不懂。”王艳说,老人吃饭、喝水、大小便各种情况都要猜一遍,等他眨眼睛或者点头才能确定。“对上了暗号,就觉得‘哈,对了’,很高兴。”

  22岁进入传染科工作的王艳,今年已经33岁了。“一上班时遇上手足口病爆发,有上百个病人,当时挺害怕。现在已经无所畏惧了。”

  在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为了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情绪面对疾病,第三批临沂援鄂医疗队队员见申强和其他医护人员们成立了心理咨询小组,组建“汉阳方舱家人群”。他们将群二维码贴在身上,方便患者添加。“行走的二维码”成为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从身体到精神,援鄂医疗队员们以毫无保留的奉献为患者病情康复全面服务。而武汉的患者也将感谢与情谊记在心上,他们通过书信、留言、眼泪、拥抱等多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心情。

  临沂、黄冈、武汉,这几个名字在这样的时间通过援鄂队员们紧紧连在了一起。77名援鄂医疗队员,以他们的奋斗与奉献,换来了抗疫力量的“加速”生长和治愈率的“加速”提升。一个人逆行是英雄,一群群平凡的英雄众志成城就是八百里沂蒙。

  同心戮力,共克时艰,感谢每一位平凡的英雄。寒冬终于过去,繁花似锦的季节已经到来,我们怀揣着力量与勇气,继续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躬身前行。

  临报融媒记者 王珊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