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基层抗疫党员干部、群众上榜“临沂好人”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5日 阅读 182

  在抗疫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为换来群众的平安,用坚守、奉献甚至牺牲,筑起一道道防线。他们,就是战斗在阻击疫情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

  记者了解到,在18名抗击疫情“临沂好人”中,除了医务人员,还有7名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他们分别是沂水县个体经营户孙吉国、许德强,临沭县大兴镇谢家领村村民谢印涛,平邑县郑城镇四合社区党支部书记燕如成,临沭县汽车租赁公司司机伏广沪,费县费城街道阳城社区党支部书记赵贵林,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黄涛。

  此外,还有6名候选人入围五类“临沂好人”榜。他们分别是杨茂凯(助人为乐类)、赵文争(助人为乐类)、蔡向云(诚实守信类)、季大勇(敬业奉献类)、宋增见(敬业奉献类)、董西兰(孝老爱亲类)。


孙吉国


许德强

  孙吉国、许德强:援鄂“沂水兄弟”

  1月30日,沂水县33岁的眼镜店老板孙吉国和41岁的水果店老板许德强,经过商议,开着自家的面包车,带上库存所有的护目镜、眼部清洗剂,以及2400斤砂糖橘等自有物资,驱车12小时赶往武汉送去医院。随后,孙吉国和许德强自愿加入了“守护医者”志愿队。

  在武汉,孙吉国和许德强被亲切地称为“沂水兄弟”。

  谢印涛:在武汉亲历“中国速度”

  正月初六上午,得知援建雷神山医院人手紧缺,临沭县大兴镇谢家领村村民谢印涛义无反顾,立即报名,当天下午便启程前往武汉。仅休息了2个小时,谢印涛就投入到雷神山医院抢建之中。但是无人知道再过两天便是他父亲的3周年祭奠之日,因为援鄂,因为国家需要,他未能祭奠亡父。

  燕如成:当好群众“主心骨”

  疫情阻击战刚一打响,平邑县郑城镇四合社区党支部立即召开党员会,社区党支部书记燕如成带领村“两委”和党员代表一块商讨防控措施,安排部署防控工作任务,成立巡查小分队,设立劝返点和监测点,把守村里主要路口,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成立20名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防控新冠病毒义务宣传队以各种方式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宣传。

  伏广沪:疫情不散,车轮不停

  战“疫”路上,运送隔离人员的专职司机伏广沪成为这场疫情战斗中的“幕后英雄”。

  “连续工作43天,出车650余次,平均每天出车10趟,累计行程3200公里。”从2月3日到3月16日,他不顾狂风暴雨,手机24小时开机。

  赵贵林:一笔一划书写抗疫篇章

  1本厚厚的防疫工作笔记,6本值班记录表,7张捐款物资发放表……这是自1月25日以来,费县费城街道阳城社区党支部书记赵贵林一笔一画手写的疫情防控工作记录。根据街道防控疫情工作要求,赵贵林设立疫情防控检查站,搭建临时值班室,安排“两委”成员分两组,24小时值守。

  黄涛:抗疫赴前线 应急保障做后勤

  疫情发生后,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黄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主动请缨,参与防控,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物资保障虽不在防疫前线,黄涛拿起笔杆子,客观总结工作、精准研判,疫情处置提供科学、准确的物资保障数据。在没有相关业务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困难条件下,黄涛边学边干,显现出了较高的协调能力和工作水平。

  宋增见:尽全力守护村民健康

  身患尿毒症多年,蒙阴县旧寨乡杏山子村乡村医生宋增见每周要进行3次血液透析,但在疫情面前,他毅然冲锋在前。他挨家挨户走访、测量体温、询问症状、告知消毒措施,晚上回家后,宋增见坚持仔细地整理一天测量的每一个人的体温、症状。

  杨茂凯:用志愿服务谱写动人乐章

  疫情面前,兰陵县爱心协会会长杨茂凯组织150多名爱心志愿者在各自村庄社区执勤、组织消杀、发放口罩、帮困难家庭义务跑腿购买生活用品。他身先士卒背着几十斤的喷雾器走街串巷、登楼爬高进行全面消毒,消毒面积达10万平方米。虽然没有赴汤蹈火、轰轰烈烈,但杨茂凯默默当好“幕后工作者”,为疫情防控贡献光和热。

  蔡向云:带头稳住江南“菜篮子”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作为兰陵县驻苏流动党员党委书记的蔡向云组织发动广大流动党员和经营户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

  在货运不畅的情况下,苏州南环桥市场的近万名兰陵藉蔬菜经营人员在兰陵县驻苏流动党员党委的领导下,在稳定苏州菜价,保障市场供应方面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季大勇:推动沂蒙乡村振兴的尖兵

  市市政工程建设处市场监管科科长季大勇,两次主动请缨担任第一书记。

  在平邑县仲村镇兴合村两年任期,为该村投入物资330余万元,其中,个人捐赠20余万元。在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他牵头申报、争创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和荣誉等10余类、30余项。

  赵文争:高唱勤劳歌 脚踏奋斗路

  郯城县马头镇村民赵文争赵文争带着一台老掉牙拖拉机开启了创业之路。见不得土地撂荒的他,承包面积越来越大,亩产量逐年上升,十多年来累计为国家贡献粮食1000万斤,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致富不忘乡亲。敬老院和贫困大学生、受困群众家里都有赵文争的身影。

  董西兰:16年用爱撑起一个家

  2004年9月,丈夫王召江在外地出了车祸。虽然经过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因脊椎受损导致高位瘫痪,脖子以下不能动弹,生活不能自理。年仅24岁的兰山区义堂镇营子村村民董西兰看着躺在床上丈夫,想着自己8个月大的女儿,咬牙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从丈夫出事到现在已经16年,董西兰细心地守护着丈夫、照顾着女儿。

  临报融媒记者 褚菲菲 英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