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全市文化和旅游 工作结硕果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09日 阅读 198
本报10月8日讯 (临报融媒记者 徐文敏)70年来,在临沂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文化和旅游事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呈现出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公共服务日臻完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著的大好局面。
文艺创作方面,全市文化部门在文艺创作的选题立项、剧目加工、演出奖励、文艺评价、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对文艺精品进行“全链条”扶持引导,文艺精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推出了一大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文艺精品,培养了一批专业精湛、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目前,全市共有8部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专项扶持,53部作品获泰山文艺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公共服务方面,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初步建成,开创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新模式。中心城区“四馆”免费开放,年均参观人数达342万人次。全市12个县区有9个文化馆、4个图书馆创建了国家一级馆,其余全部创建国家二级馆,有6个县区建有博物馆。15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达到三级站以上标准。创新开展“五个一”和“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建成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892个,占全部行政村(社区)的98.5%。
文旅产业方面,临沂市始终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支柱性产业的重大战略来抓。全市目前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文化产业项目600余个,其中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200多个、过5000万的100余个、过亿元的70余个。创建国家级版权示范基地1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全市旅游市场主体稳步扩大,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750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5.86亿元。
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著
70年来,临沂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红色热土、书法名城、兵学圣地、孝悌之乡的文化品牌初步形成。
具体来说,国家、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2012年的5处、72处、93处,增加到现在的12处、126处、158处;国家、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分别由之前的3项、11项、63项,增加到现在的4项、41项、210项;建成各类博物馆48个、乡镇历史纪念室111个、村情民俗展示室246个。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馆藏登记文物数量已由普查前的4万余件/套,增加至29万余件/套,数量居全省第三位。
此外,组织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6800余条,项目3600余项,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先后组织“木旋玩具”“彩印花布”“草柳编”“布帖画”“陶笛(泥哨)”“手绣”等非遗项目赴美国、澳大利亚、埃及、马来西亚、韩国、匈牙利等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展览、交流。
临报融媒记者 徐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