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但在看得见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之外,基层县该如何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又如何将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建设的全过程?
著名革命老区临沭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向深厚的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在富口袋的同时,要富脑袋、丰内涵,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县域蔚然成风,让农村和城市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授牌:冬至日里的盛会,点燃了乡村文明之火
12月22日,冬至日的严寒丝毫没有影响到临沭县郑山街道高埠前后村孝文化讲堂里的热闹气氛,“临沭县弘扬传统文化示范点授牌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会”的召开将众多贵宾吸引到此。远道而来的北京孝行天下文化传播中心、中华孝心示范村工程组委会,以及作为“东道主”的中共临沭县委宣传部、临沭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会议的行程紧凑,显然是经过主办方、承办方,临沭县郑山街道党工委、郑山街道办事处的精心布置:从高埠前前村化成书院到高埠前中村农耕文化展馆,从徐埠前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京剧馆、孝道家庭示范户到高埠前后村孝文化讲堂、展馆,“文化”二字贯穿始终;庄重的授牌仪式是日程的高潮之一,也寄托着众人的期待。因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将“中华孝心示范街道”、“中华孝心示范村”、“山东省乡村文明家园”三块金灿灿的奖牌分别授予郑山街道、示范村、郑山街道高埠前前村的代表,不仅仅代表着对后者过去工作的肯定,更寄托着对他们未来努力的期待。
乡村文明缺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补啥;群众需要什么,实践中心就践行什么。这是“郑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揭牌的意义。这个分中心的运行,不仅要务虚,更要务实,“要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突出服务功能”是其特色之一。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如果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这句话凸显出文化的伟大力量,那么为郑山街道化成书院捐赠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这一环节的设置,导向意义明显。
郑山街道的头雁示范效应,仿佛投石击水,很快就在临沭县掀起一波波涟漪。
玉山镇李庄村于2018年年初开始启动了孝心示范村创建活动。通过发挥“道德讲堂、“儒学讲堂””的阵地作用,邀请道德模范、讲师开展孝道讲座,让孝道文化深入人心。每月10日、20日、30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组织党员、群众诵读经典,收看有关“孝道”的视频、节目。同时,结合“七一”评选活动,以村民投票的方式推选出“好媳妇”、“好婆婆”等20余名道德典范。以典型带动示范引领,营造出村民孝老敬亲浓厚氛围。端午节为村内80周岁以上老人包粽子、敬孝心,中秋节为村内老人送米、面、月饼、棉被等生活用品,在重阳节开展饺子宴,志愿者为全村80周岁以上老人包饺子、敬孝心,引导村民注重孝道,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传统孝文化。此外,玉山镇还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文体广场、乡村大舞台、图书阅览室、文化自愿共享室、道德讲堂、儒学讲堂为一体的文化场所,打造乡村记忆馆、农耕文化馆等展览馆,收集并展出老物件、农耕器具等展品,增强村民的荣誉感、归属感。一支以村两委为首的4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的打造完成,更为打造孝心示范村、传播孝道文化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通过孝心村的建设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全村邻里矛盾、参与赌博、闹事、影响社会治安的事件明显减少,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大兴镇芦格庄村也不甘其后。依托村里浓郁的传统文化基础,芦格庄村孝文化的系统传播和孝亲敬老活动大力开展,激发了村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年芦格庄村孝心村建设有着良好的工作阵地,建设有现代化、高标准的道德讲堂,电脑、投影仪、空调等设施齐全,可以容纳80余人的活动场所。每周六固定学习传统文化时间,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普通群众收看传统文化教育视频讲课,不定期组织老人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建设有孝文化长廊、宣传壁画、主要道路悬挂宣传条幅等,营造良好的孝道舆论氛围。今年8月1日,芦格庄村与山东交通学院暑期下乡学生一起举办“欢歌十九大、文化传佳音”文艺演出,丰富村民文化活动,弘扬孝道文化。看着全村行孝事、带动孝老敬亲的良好氛围,孝道文化深入人心,让村民能够自觉践行孝道文化。很难想象,这里曾经一度信访及村民矛盾冲突较为严重。
风景:美在绮丽的山河风光,更美在醇厚的历史文化
12月的临沭,苍马山的耸秀绝伦,夹谷关的风吹石洞,沭河古道的芦苇丛丛……但临沭的风景并不止于河山风光,更在于由内到外渗透的“文化之美”。
顶着严寒,参观者一路兴致盎然。从高埠前前村化成书院到高埠前中村农耕文化展馆,从徐埠前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京剧馆、孝道家庭示范户到高埠前后村孝文化讲堂、展馆,但短短的路线显然让人们意犹未尽——他们震撼于古城临沭的博大的文化底蕴。
走进临沭京剧文化艺术馆,就仿佛坐上了穿越现实的时光机,徐埠前村剧团的发展史在人们眼前一一呈现。时间回溯,那是1939年的春天,徐埠前村朱爱时、徐敏爱等多人在高埠村跟随郯城县沙沟村邢怀玉学习排练京剧,因无力支付老师薪酬,数月后团队被迫解散。团队散了,但那颗痴迷的心还在。
1939年秋冬,朱爱时等人筹资再聘邢怀玉为师,在徐埠前村组建剧团,村内其他爱好者纷纷自费加入习练。徐之勤今年 68岁,父亲是徐埠前剧团的创始人之一。自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17岁开始上台表演京剧,至今已有51年。“七八十年代京剧非常受欢迎,村内演一场戏有上万人观看。”
改革开放以来,临沭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但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出现了部分不文明的社会问题。基于这种原因,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变得很有必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此背景下,徐埠前村的京剧文化得到复兴。
徐埠前村的梨园文化广场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经常有京剧爱好者表演京剧,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吹拉弹唱,热闹非凡。村里人说,这处广场为戏迷们提供了在一起互相切磋、学习戏曲知识的舞台,也不断的在身边人之间传承京剧文化,大家都非常赞同支持。
“京剧中的许多剧目弘扬舍已为人、惩恶扬善,徐埠前村剧团创始人朱爱时等一众票友也是不求索取,不图回报,在炮火纷飞的革命岁月用生、旦、净、丑演绎一幕幕多彩人生,值得后人学习。”徐之勤说,京剧是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举世无双。目前,政府已为临沭京剧文化传承营造了良好氛围,自己作为剧团团长也将发动票友,吸引更多新鲜血液,为京剧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乡村是一个生活共同体,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对临沭的决策者来说,振兴乡村文化,面上在于活跃经济文化氛围、拓展社会生态空间、构建文化传播语境;点上可提升乡民生产生活质量、文化综合素养和精神境界的目标。
什么是最美的风景?文明。决策者们看得明白,只有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
化成:一方面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一方面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
走进郑山街道高埠前前村,一幅幅彰显孝心的内容被喷绘上墙,突出了村里的“孝”文化氛围。在化成书院,一尊孔子雕像矗立门前;走进书院,墙壁上贴着各种书画名作,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弟子规》、《中华文化经典读本》、《百孝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更有古代私塾式桌椅,桌上摆放着毛笔、字帖。
大会上捐赠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被化成书院摆到显要位置。对爱心捐赠者和接赠者来说,此时此刻,内心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而书,便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
高埠前前村的陈长迪今年就读小学六年级,村里建成化成书院后,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的她,跟同学们又有了一个新去处。因为书院离家近,每到周末,他都会约上同学一起到书院看书、练毛笔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他最喜欢诵读的书目是《弟子规》,书中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如今,陈长迪正读的书是一本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书中还有漫画,图文结合,能更好的学习领会书中讲解的劝人遵守道德规范等内容,这些知识都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小学生陈长迪的成长,符合着临沭探索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化成教育”实践的初衷。“化成教育”, 一方面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以便让传统文化“入脑、入心”。他们邀请全国传统文化老师、社会孝善传播知名人士不定期开展宣讲活动,积极引导村民向上向善。村民陈贯瑞还自费为化成书院提供了投影仪,隔三差五为村里的孩子们播放宣传片,传播孝文化。以播放宣传片为契机,临沭对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到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
村民袁蕊觉察到了自己的变化,“自从学习传统文化后,脾气明显好转,与丈夫儿子的关系日趋改善,也更加懂得如何与公婆相处。”这种变化,得益于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
她的另一重身份,是高埠前前村学雷锋志愿者团队的一员。近年来,村里敬老孝老的活动,经常能看见她的身影。“每次收到举办孝道活动的通知,志愿者只要有时间,都会来帮忙”。来到活动现场,不用安排,志愿者们就主动忙活起来。
看见袁蕊身上发生的变化,丈夫和公婆也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最初开展工作时,街道派人入村进行指导。如今,志愿者们都是被身边人和事所感染,主动加入。”郑山街道党政办工作人员李书恒,这样讲述发生的可喜变化。
今年暑期,临沭县举办了以“孝亲尊师”为主题的公益夏令营,聘请中国孝文化传播专家王娟老师主讲,内容主要包括国学经典《弟子规》及生活教育、德音雅乐、经典诗词选读、红色革命教育、思过扬善德育教育等。50多位少年儿童和家长参加,孩子、家长、老师互动交流、倾心沟通、向上向善,形成了浓厚的孝亲尊师氛围,为自我提升、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临沭,甘愿献身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之人,不乏其例。
今年8月,临沭县孝德文化传播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传统文化让我改变自己,从中受益后,我也想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从中受益。”临沭县孝德文化传播中心主任胡芳菲说,中心的成立缘于各位志愿者,大家都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受益者,都想将传统文化传播到临沭每个角落。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给参加学习的学员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开启智慧人生。
每到周末,身份不同的各类学员前来听课,现场常常座无虚席。“父母孩子一起读,一起学,一起行。如今孩子不仅懂礼貌还爱学习。”胡传玲是临沭县惠民养老院财务科的工作人员,养老院工作忙,每个月只能休4天假。为教育儿子,胡传玲选择在每个周日休假,带上幼儿园的儿子一起前来学习传统文化,上完课意犹未尽的她还将这里的宣传册、《弟子规》等孝道文化的书带回家与儿子一起学习。孝德文化传播中心成立了“雷锋团”,定期到临沭惠民养老院为老人们理发、按摩,陪他们聊天,还带去了录音机。现在,每天早上养老院都会为老人们播放录有传统孝道文化的节目,以音乐的形式给予老人们精神上的关爱。“如今老人们感受到社会人士的关爱,吃饭都会相互谦让,让吃的慢的老人先吃,这虽是小事,却离不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功劳。”临沭惠民养老院院长姚福花说。
多年的努力是值得的。对红色革命老区临沭县来说,推进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振兴乡村文化是关键。在充分审视历史经验和认清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有助于彰显临沭农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展现当地现代乡村的新气象。
将这句话落实,便是充分发掘辖区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村居,将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焕发传统文化生命力。比如在孝心村创建工作中,不断将活动引向深入,与和谐文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孝亲敬老作为乡风文明的重要标准,扎实推进“文明村”创建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遍地开花,浸润人心。
组织:“点、线、面”联动,典型示范,抓地落实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节点上回望,没有哪个时代能像今天一样:一方面我们面对着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厚和充盈,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建成秀美幸福的临沭已成为67万沭河儿女共同的梦想;但另一方面,欧美文化及其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佛系人生等泛滥成灾。
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不同步,使得一系列社会问题诞生,比如,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行为,不守规矩,不知敬畏,不讲诚信,无视法理,上访不断,执行力差等问题非常普遍,思想道德建设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此时此刻,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就如定海神针,校正方向,能够做到点化人心、成风化俗、教育群众、提升道德,确保我们的思想不偏方向、不离主线,提升全县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这些现实,早已让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并拿出了治本之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有永恒魅力、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谆谆告诫: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今年以来,临沭县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中央精神和地方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制定了《全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精心组织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创建活动中,促动思想道德建设“化成”实践。通过组织领导促动、示范引领带动、舆论宣传推动、社会力量联动、群众自觉行动五大工程,抓点带面,落地落实,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进全县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临沭县通过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化成教育”实践,很好地实现了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了传统文化影响力,促使传统文化落地生根,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引领人们践行传统的礼仪道德,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成风化人,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兴起了一股崇德向善风尚。
方案能否落地,在于其精准。
在具体工作指导上,临沭采取“学、讲、评、帮、乐、庆、建”等方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县文明办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和指导流程,保障了工作顺畅,效果突出。在“学”上,科学优化学习内容,重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事迹等,按照“知孝悌、明规律、正人伦、立大志、爱祖国、行大道”的次第逐步深化;在“讲”上,重点结合“七讲七进”、“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活动,组织志愿队伍,以讲堂或入户的方式,讲理论、讲政策、讲文化、讲法治、讲道德、讲技能等,提高人们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在“评”上,组织群众对社会上和发生在身边的思想道德现象开展评议,举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褒奖善行义举;在“帮”上,采取上门拜访、恳谈交流、心理疏导、公益帮扶等形式,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在“乐”上,培育挖掘基层文化人才,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满足人们文化生活和人际交往需求,活跃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在“庆”上,有计划的举行节日庆典,培育文明礼仪,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实践中,临沭还探索形成了“化成教育”的“五动机制”。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12月20日清晨,琅琅读书声从临沭街道第四小学教室传出,全校千名师生正在诵读经典《弟子规》。近年来,临沭街道四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大力开展国学教育。如今,小学生们已经能够熟练阅读传统文化基本内容。《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课外阅读量达到150万字左右。学生们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去学习、做人、做事,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与此同时,学校坚持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以打造高素质教师为基石,让传统文化有了强有力的抓手。
郑山街道四小的作法,是临沭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一个缩影。
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集体学唱四德歌,健身气功、太极拳培训班……近年来,临沭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镇街、进村居、进家庭,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兴起了一股崇德向善风尚。其中,临沭县检验检测中心率先垂范,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蔚然成风,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党建、宣传、文化等工作也走在全县前列。中心以文化引领、精准检测、服务民生为主线,依托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先后邀请了优秀传统文化讲师做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并由领导带头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学习,学习《大学》、《论语》《了凡四训》等经典篇目,入心入脑,言传身教,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借助“示范引领带动”,临沭县建立了一批示范镇街、村居、机关、学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县思想道德建设“化成”实践;“舆论宣传推动”,打造精品栏目,选树好人典范,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利用新闻媒体,及时推送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资料视频,身边好人、临沭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材料,在全社会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社会力量联动”,全县各界社会力量各自发挥特长,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继开展活动,凝聚爱心、孝心,在全县形成一股合力,联合推动全县思想道德水平;“群众自觉行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方式,整合“七讲七进”宣讲、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等,群众自觉行动,推进全县思想道德建设“化成”实践。
启示:以人为本,方法要“活”,让群众“当成自己的事”
临沭,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振兴实践和经验。他们认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人为本。
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时代,人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务聚民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做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当大方向确定之后,如何落实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他们认为,开展活动方式方法要灵活、精准、科学。开展活动的目的在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水平。要因地制宜,用灵活的方式开展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找准落点,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温润心灵、温暖人心,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到其中,达到走心、暖心、舒心、感动的目的。
一项以民为本的好政策能落实好的关键一点,在于让群众参与其中,让群众“当成自己的事情”。
他们认为,要提高群众获得感,鼓励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重视开发和利用群众的主动精神,注重开展宣传教育与引导群众参与相结合,实现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让群众在乐于参与、便于参与中体悟美好生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挖掘优秀乡土人才,鼓励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只有群众亲身参与了,才能真正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才能达到优秀传统文化成风化俗的效果。
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人生,实施“化成教育”不是一阵风,而要长期贯穿下去。但如何形成长效机制?
他们的做法是:建立专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文件,对基层文化场所建设、文化丛书出版、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人才培训等给予政策支持,对传统文化优秀人才、优秀作品、优秀团体给予倾斜扶持。探索设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基金,完善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法治建设、激励表彰、人才培养等资金保障措施。加强监督落实,制定考核办法,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在文化强县建设考核中的比重,纳入各级文明单位创建内容,构建县、镇、村三级并行的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网络。
(记者 上官修启 通讯员 徐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