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骑车3个小时去枣庄卖菜 如今在合作社大棚里当老板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2日 阅读 160






  卢子刚和王庆艳夫妇是兰陵县的普通菜农。结婚33年来,他们从最初的种植露地蔬菜,到建小工棚种温室蔬菜,再到现在加入农业合作社种温室大棚,靠着种菜,夫妻俩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初冬,天空飘着雪花,卢子刚的蔬菜大棚里温暖如春,关于他们的幸福生活正娓娓道来。

与菜结缘,16岁就开始种露地蔬菜

  1984年秋,家住兰陵县兰陵镇小仲村南村的卢子刚在同村人的介绍下,认识了附近村的王庆艳。个不高、很爱笑是卢子刚对王庆艳的第一印象,而王庆艳则觉得卢子刚憨厚老实。凭着一面之缘,这门亲事就算是定下了。
  其实,卢子刚可不单单是王庆艳认为的憨厚老实,他还很聪明、勤奋。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人还只知道闷头种地,他却已经开始带着种的菜去外地卖菜赚钱了。
  上学上到初中,14岁的卢子刚辍学,回家跟着父母种起了地。当时,他的三个哥哥已成家,就剩他还跟着父母。耕种家里的5亩地就成了他的工作。“开始种水稻、小麦,但是收成差,一年辛苦下来顶多只够吃的。”卢子刚觉得这样种地不靠谱,得想点其他办法。
  左思右想,他想到了种蔬菜。于是,他腾出了一亩多地,在春夏季种蔬菜,主要种辣椒、韭菜等。卢子刚把这种菜叫做露地菜。因为这种种植不同于现在的大棚菜,受制于季节和天气,要靠老天爷脸色吃饭。
  种了菜,就要想办法卖了换钱,“那时候,兰陵镇还没有蔬菜市场,除了到附近赶集,就只能到枣庄的批发市场去卖菜。”说起卖菜,卢子刚对枣庄市龙头批发市场记忆深刻。
  “半个月割一次韭菜,一次能割200斤左右。我凌晨5点从家里出发,骑3个多小时的自行车,8点多到龙头市场。”卢子刚说,当时韭菜七八分钱一斤,去一趟枣庄也就能卖个十几块钱。“这点钱也觉得很知足,就盼着多攒点钱,好换一辆摩托车。”
  那个时候的王庆艳也没有念完初中,她回家后除了种地,还做些草帽加工等零活。除了心灵手巧,她还吃苦耐劳,没事总爱去菜园种地。没想到,这个爱好在婚后派上了大用场。
  1985年,卢子刚和王庆艳结了婚。种露地蔬菜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后来,他俩也有了比较明确的家庭分工,卢子刚和六七个朋友合伙一起去南方贩卖蔬菜,王庆艳则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和种菜。

搭上小工棚,摇身变成万元户

  上世纪90年代初,兰陵已经有很多村民自发地开始种植各类蔬菜,卢子刚看好了这一点,于是和朋友在兰陵批发蔬菜,雇车拉到江苏省江阴市,在江阴走街串巷叫卖。“没有菜市场,就靠两条腿、一张嘴。”卢子刚说,他们骑着自行车,走在江阴的大街小巷,经常饥寒交迫,很不容易。
  这个蔬菜生意只坚持了3年,因为抛家舍业,他最后选择了放弃,回家和妻子一起做起了种菜的老本行。“一亩园顶十亩田。”卢子刚觉得还是种菜最靠谱。
  当时,种地要靠天吃饭,依靠南菜北运,难免不能保证新鲜度和成熟度。于是,有人开始琢磨着给蔬菜盖上棚子,用这种办法来保证种植温度,从而使得种菜不再受季节限制。
  1994年,卢子刚看好了这个发展趋势,在村里率先搭起了小工棚。“小工棚是用竹竿做骨,塑料布做面,棚高1米5,宽6米,一个造价二三千。”卢子刚腾出了2亩多地,建了4个小工棚。
  建了棚,夫妻俩忙了起来。大棚菜和露地菜不同,不仅要日夜打理,而且一茬接着一茬,人根本闲不下来。“人种园,驴托盐,年累月,不得闲。”想起当年的忙碌与辛苦,王庆艳用这句谚语来形容。
  辛苦换来了好收成。一年下来,夫妻俩的收入了过了万,摇身变成了万元户。卢子刚喜出望外,托朋友到枣庄百货大楼买了一台24英寸的大彩电,一下就花了4000块。“我记得电视上正好在播国家领导人检阅,村里人都来我家看电视,可是高兴坏了。”卢子刚说,挣钱就是为了日子过得好,只要高兴花多少钱都值。
  除了种菜,思路很活泛的卢子刚,又花1万多块钱买了一台泰山25拖拉机,利用空闲时间为村民耕地,一年大概收入5000元,不到3年就收回了成本,开始纯盈利了。

加入合作社,温室大棚里当老板

  家里的收入逐年涨,一对儿女也长大成人了。儿子不喜欢读书,他也没强迫,让儿子跟着他一起种菜,女儿则不想跟黄土地打交道,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2011年,小仲村南村3000亩土地实现流转,成立了利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当时已是小仲村南村村主任的卢子刚成为了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合作社建了200个温室大棚,每个大棚长240米,宽15米,占地9亩。和蔬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卢子刚和王庆艳一商量,觉得是好事,于是,投资了24万,包了4个棚,专门种植黄瓜。
  “一直都觉得种菜是体力活,种了新大棚才知道,种菜还可以这么轻松。”新大棚刷新了王庆艳对大棚的认识,因为大棚很高,在棚里干活再也不用弓着腰了,而且活多的时候,他们还会雇人来干活,这让王庆艳觉得轻松很多。
  不仅如此,让卢子刚感到放心的是,利源合作社自身拥有产销一条龙的蔬菜批发市场,同时与兰陵县农业局、蔬菜局专家等农业指导员具有常态化合作关系,可以及时学习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提升蔬菜品质和产量,保证蔬菜销路,他种植的黄瓜不仅产量高,销量也很好,年盈利平均20多万。
  “去年春节前后,每隔3天4天就要采摘一次黄瓜,一次就能卖1万,一个月就能卖七八万。”今年,卢子刚种的黄瓜长势更好,收入30万元很轻松,他现在很享受这种在自己大棚里当老板的感觉。
  现在,卢子刚和王庆艳一闲下来就带着孙子、孙女出去游玩,周末去近郊度假,寒暑假就到外地城市旅游。看着眼前的生活,再想想之前种菜的种种辛苦,夫妻俩相视而笑,“没有苦哪来甜,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卢子刚和王庆艳对晚年的幸福生活充满向往。

文/本报记者 王璐
片/本报记者 褚菲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