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讲梁实秋的文学学术成就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6日 阅读 122
鲁南网12月5日讯 (记者 崔洪英) 曾与鲁迅笔战不断的梁实秋,一生当中给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从文学史与学术史的角度,如何正确认识这位大家,12月1日,北京大学古文献学博士,现任北京市方志馆副馆长刘宗永带领市民大讲堂听众重温历史岁月,梳理梁实秋基本成果,全面展示这位文学一线人物的重要贡献。
梁实秋认为:“文学根基于人性,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而鲁迅则主张思想统一,抨击黑暗社会,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同是文学界的公众人物,对文学的表述立场他与鲁迅却各持己见。两个人对文学思想的持久论战,今天依旧是文学人士的谈论话题,详尽的论述,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学术文献。
从梁实秋对人生价值观的阐释来看,梁实秋在创作上始终围绕着对”人性描写“这一重要思想来体察社会,来反映现实。他尊重审美,却又极富理性。他曾说:他曾说:“人性是很复杂的(谁能说清楚人性包括的是几样成分),唯其因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和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他曾因为倡导“人性论”而被鲁迅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梁实秋不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位翻译和研究莎士比亚著作的权威专家。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最高纪录。曾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部文艺批评专著。在学术上他也确实有很大的贡献。第一是他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第二是他编著了《远东英汉大辞典》。虽然他被批判为“资产阶级作家的代表”,但是在学术上确实非常出色。
梁实秋的人文高度、思想高度和美学高度,都一一贯穿在他的文字里。他的散文被后人归类为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两种。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意蕴丰富,行文深入浅出,以向善向美的抒情格调,抒发了对美的追求。境界之深邃,达到了艺术所要求的理念。
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活动,市民大讲堂由临沂市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网信办、临沂大学、鲁南商报、市图书馆等联合主办,每周一期,免费听讲。
屋舍不雅 梁先生心“雅”
抗战期间梁实秋在重庆以子佳为笔名在《星期评论》上用雅舍的专栏陆陆续续发表了10篇散文抗战胜利后,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了14篇初步形成《雅舍小品》的艺术风格。
《雅舍小品》中回避了当时的热点题材,专注于日常生活,在国难期,所居住的雅舍极其简陋,但他却不怨不怒兴致勃勃地品尝人生的各种况味,对世俗生活的玩味和幽默构成了此期《雅舍小品》的两大艺术特色。而这本散文作品《雅舍小品》其实标志着梁实秋在散文创作艺术上的成熟。在这本书中有着大量梁实秋对于当时社会人情世态的描写,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对于人性的思考,比如《男人》一文中他描绘出男人懒中隐含的“大男子主义”。《中年》一文又写出了中年人的苦恼与焦急,也写出了其风度与妙趣。
梁实秋作为一个学者,骨子里却流淌着传统思想文化的血脉。他自小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熟读各种典籍,儒家的平和,中庸,不偏不倚;释家的随缘,超脱,随遇而安;道家的淡泊,潇洒,闲适自由等在他的思想中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雅舍也并不高雅,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记者 崔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