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灯烧柴到养老无忧 牵手四十载日子比蜜甜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2日 阅读 81
41年前,扎着大辫子的城里姑娘刘萍嫁给了穷小伙段友福,开启了他们的婚姻生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他们的家庭生活不断改善,点灯烧柴的穷日子逐渐变成了历史。如今,夫妻俩不仅衣食无忧,无论是孩子上学还是生病吃药都有保障,就连养老都不用操心,生活仿佛掉进了蜜糖罐。
一贫如洗 城里姑娘嫁给了穷小子
改革开放前夕,到处都是百废待兴的景象,临沂也不例外。而段友福所在的临沂运输公司和刘萍所在的临沂市制药厂却是一片繁忙景象。1976年,同事做媒把段友福和刘萍两人撮合在一起。
“她扎着个大辫子,打扮时尚,让人眼前一亮。”段友福承认,第一眼看到刘萍就觉得这个城里人不错。当时,段友福刚从部队复员成为临沂运输公司的职工,家里并不富裕。他所在的银雀山街道东苗庄村那时候还是远近闻名的穷村,他的家里还种着地。
“那个年代都讲究‘政治条件’,他是复员军人,还是党员,又是贫农,很符合条件。”刘萍说,当时就是看中了这条,其他都没有考虑,就义无反顾地决定嫁给他。
第二年,农村小伙把城里姑娘娶进了门。结了婚,刘萍才反应过来,从城里到农村确实有很多辛苦需要慢慢适应。她从宽敞的楼房搬进两间小草房,不仅要出门挑水做饭,甚至还得点灯烧柴。
紧巴的日子也有希望和喜悦,很快他们有了孩子,一儿一女让家里热闹了起来。段友福常年在外出车,而照顾孩子的任务就留给了刘萍。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其中的辛苦可以想象。
吃饱吃好 还住上了两层楼房
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通了电,家里再也不用点油灯了;紧接着,路面也硬化了,出门就是水泥路,下雨出门就得趟着泥水的日子结束了。村子大变样,段友福的家庭也富起来。
孩子慢慢长大,两间茅草屋已经不够住了,段友福开始张罗着盖房子。因为工作需要,他常年在外地跑车,见识到了各地不同的房屋造型,而他对烟台带走廊的房子情有独钟,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家盖成了4间带走廊的大平房。那一年是1986年。
在那个年代,两个人都能领工资,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几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除了盖房子,段友福还打算为家里置办一些家电。就在搬家的时候,他买了村里第一台彩色电视。那是一台福日牌的18寸彩电,花了2800块钱。在买东西还需要凭票的年代,想买电视并不容易,这是他托了几拨人才买到的。而这个电视花了他一年多的工资。
“彩色电视很稀奇,很多人都没见过,村里的老少爷们都来我家看电视。”当时,他家住在村东头,出门就是村里的打麦场,至今他还记得大家围坐在他家院子里看电视的情景。
时间来到2000年,东苗庄开始进行旧村改造,拆迁还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段友福成了东苗庄村第一批上楼的居民。
“开始的时候,大家对上楼这件事并不认可,毕竟都住了一辈子平房、瓦房,总觉得在楼上没有院子,憋屈。”刘萍可不这么觉得,她在嫁给段友福之前,可就是住楼房的。虽然后来,她的家已经改建成了两层小楼,住得也非常宽敞,但是在搬新家的时候,刘萍还是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觉,幸福感油然而生。
衣食无忧、住有安所,安稳的日子就这么平静地过着。“国泰才能民安,这些好日子都是国家富强带给我们老百姓的福利。”段友福和刘萍聊天时,经常发出如此感叹。
老来无忧 免费住社区养老中心
看着儿女成家立业,孙女外孙慢慢长大,段友福和刘萍逐渐意识到自己老了。如今,除了帮儿女照顾孩子,夫妻俩闲来没事就养养花、散散步,去社区广场锻炼身体,晚年生活非常惬意,刘萍总爱说自己现在的日子像是掉进了蜜糖罐,比蜜还甜。
“原来的时候担心老了以后怎么办,现在老了,觉得也没那么可怕。”段友福感叹说,之所以让他觉得不怕老的原因,除了有老伴陪伴、儿女孝顺外,还有社区提供的一系列养老福利。
段友福说,社区所有老年人每人每月享受800至12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实行免费医疗,每人给予3000元的一卡通购物卡、免费为他们购买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银龄安康保险和治安保险……这些都让他觉得老有所依。
今年重阳节,老两口和村里的老人一起来到了他们社区集体企业正在开发的养老中心。社区党总支书记向他们承诺,养老中心建成后,社区满60周岁的居民均可免费入住。想到等老了还可以住到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地方和熟悉的人一起养老,段友福夫妇对未来的老年生活充满了信心。
文/本报记者 王璐
片/本报记者 褚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