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童书出版人分享阅读理念 用一本本好书打开孩子的智慧之门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3日 阅读 245
          鲁南网5月2日讯 (记者 崔洪英)  良辰美景日,正是读书时。4月29日,资深童书出版人黄晓燕来到临沂,为众多家长带来一场《如何通过阅读促进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的讲座。讲座用阅读绘本的方式,娓娓道来,将最接地气的阅读理念传输给现场听众。

主讲人黄晓燕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发掘资优学生,并进而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茁壮成长;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扶助有问题的学生,并采取对他们更合适的方法去学习。
          图画书通过建立连接,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这个连接包括与自身的连接、与他人的连接、与世界的连接。黄老师通过阅读《风很大》、《我只会画虫子》、《我们的世界》、《巨人的时间》、《如果我是一本书》、《里昂》、《说呀》等经典绘本,来一一讲解阅读在促进孩子多元智能发展方面的作用。

讲座现场
          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博尔赫斯曾说,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其他工具都是人体的延伸。如显微镜、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电话是嗓子的延伸;犁和剑是手臂的延伸。但书籍是另一回事: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本次讲座用经典绘本讲述阅读的魅力,传递接地气的阅读理念。用一本本书籍,打开孩子们的智慧之门,大好时光,让孩子们尽情阅读吧。
          讲座持续两个小时,结束后还有不少家长针对孩子在日常阅读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黄老师给予一一解答。通过此次听讲,家长们学习到了正确的亲子阅读方式,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阅读误区。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活动,市民大讲堂由临沂市宣传部、市社科联、临沂大学、鲁南商报、市图书馆等联合主办,每周一期,免费听讲。
观点点击
只要读书,就是好的
          对于儿童阅读,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我的观点是,只要读书,就是好的。在此前提下,大家再做好一些细节的引导。”黄老师说。
         “孩子去图书馆总是选择探险类书籍或是漫画书,我觉得还是多读一些文学名著比较好。”“我家孩子读书太快了,总感觉他在囫囵吞枣。”讲座中,不少家长提出一些疑问。针对这些问题,黄老师说:“阅读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多干涉。首先,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选书。其次,尊重孩子的阅读习惯,鼓励和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主讲人黄晓燕
          孩子囿于生活经验,只能从经验出发,从书中寻找自己需要的部分,大人不要急于教育和强加知识给孩子。在小孩子眼里,书是迷人和善解人意的,成人要懂得孩子的心理,与他们有良好的互动;尽量找时间和孩子共读,但在共读时,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带有不良情绪;
          黄老师还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分清精读和泛读的品类,不要要求孩子每本书都写中心思想、解答阅读题。尽量引导孩子阅读经典童书,但不要强求,要耐心等待孩子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与书籍产生感情
把阅读兴趣还给孩子
          阅读,不是从现实中逃避,而是开启一个新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家长急于求成,陷入另一个误区。

讲座现场
          据黄老师介绍,有一位家长从孩子两三岁就带着孩子一起阅读,然而,孩子上了小学,却非常不喜欢读书,弄得家长十分困惑。经过一番交流才得知,家长在读书时,孩子只是在一旁被动接受,没有很好进行互动。读完一本书,这位家长还要不断向孩子提问,生怕孩子没有从中学到点什么。如此一来,孩子到了该独立读书的年龄段了,却厌恶起了读书。
          “这位家长就是太急于求成,在孩子阅读上有些急功近利。7岁之前一定不是为了认字或掌握知识而读书,而是与书籍建立连接。”黄老师说,有些家长总想灌输给孩子书中的道理,总是带着一种焦虑情绪,而实际上孩子该懂的道理他一定会懂,家长在和孩子阅读中千万不要过多提问和说教。
          让孩子与书建立连接,是让他与书产生情感,把阅读的兴趣还给孩子,让书籍成为他一生的精神伴侣。
什么样的童书才是好的童书
          阅读一本好的童书,不仅是播种一个孩子对文学最初的爱,也是最早的艺术与设计的启蒙。人生而有限,精力有限,书却太多,哪些值得读,哪些需要放弃,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判断一本童书的价值,最安全的方法也许是相信时间的判断。一本童书经典之所以流传下来,除了偶然的因素之外,必然有某些特别的美好之处,以至于一个人在人到中年之时,突然回忆起童年读过的某一本书想要给自己的孩子也读一读。
          成年人在谈论好童书时,一般会落入两个阵营:一种是以内容为导向;一种是以结果为导向。前者普遍认为好童书在道德的层面上,应该是有教益的、有营养的。“社会敏感度”是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的童书的主要标准之一。后者的评断标准则非常宽泛,包括像《鸡皮疙瘩》系列这样销量惊人的图书,或者能够让孩子哈哈大笑的图书。
          另一个评判好童书的标准是好的故事必须有长久的生命力,也就是不仅仅被儿童喜欢,同样也吸引成年人。纽伯瑞金奖得主劳拉·艾米·施利茨说:童书像是鞋子。孩子们长大了,有些书就不合脚了。而那些经典童书,因其深邃的文学光芒,却可以伴随终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