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贫困村西叠庄村:“黑白黄绿”四大产业,精准发力拔穷根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2日 阅读 178
在脱贫攻坚中,临沂市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村增收与户脱贫并重,不少地区在脱贫攻坚中寻得了适合自己的新路子。
其中,省级贫困村临沂市高新区马厂湖镇西叠庄村用文化扶贫彻底改变村风,通过扶贫扶智,传授致富技巧,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深挖潜力内涵,发展电商,打造产供销一体化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省级贫困村,来了“第一书记”
4月,临沂市高新区马厂湖镇西叠庄村到处春意盎然,歇了一整个冬天的小麦开始拼命生长。村子所有的小路上都进行了硬化,小路两旁的墙壁上绘上了各种墙绘,就连村头的千年老树也开始焕发生机。
黑木耳种植大棚,村民们在忙碌着
村子北头的蔬菜大棚里,村民王守兰在忙着给黑木耳分垄,另一侧村民王维胜在忙着收获芹菜。如果不是村民介绍,外人很难将眼前生机盎然的西叠庄村和省级贫困村挂上钩。
据介绍,临沂市高新区马厂湖镇西叠庄村地处马厂湖镇西6公路处,全村共有385 户,1060人,共有耕地1400亩,山地280亩,人均占有耕地1.45亩,村民收入主要靠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和农闲时打零工为主。与别的村不同的是,西叠庄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36户,61人。
2016年3月,高新区教育局、区城市管理局选派的第一书记魏群和张德瑞到村上任,也是从那时起,省级贫困村西叠庄渐渐变了样儿。
“第一书记”工作组驻村后调研发现,西叠庄村贫困户中文盲达到38人,大都在小板厂或者建筑工地打工,如何改变贫困人员观念落后、脱贫缺少方向、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技能人才少的实际情况成了“第一书记”工作组的当务之急。
“五春行动”精准扶贫,从思想上转变贫困根源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积极引导村里人转变思想观念,让知识兴农、文明之风吹遍大街小巷。”经过调研和仔细研究,“第一书记”工作组决定开展“春风、春蕾、春晖、春雷、春雨”五大行动,通过扶贫扶志、扶贫扶智、扶贫扶家、扶贫扶心和扶贫扶技,开启育民之道,筑牢村庄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培育壮村之根,解决小学生下午放学和假期无人看管的问题;奠定强民之本,增加家长如何科学教育孩子的知识;夯实固村之基,解决基层党组织根基不稳的问题;铸就富民之术,提升村民种养殖水平和求职就业的能力。
“多亏第一书记多次上门走访,给我出谋划策,开导我走出阴霾。”村民韩风雷说自己就是“五春行动”的受益者。原来19岁那年韩春雷在外打工时失去了一条胳膊,此后一直闷在家成了贫困人员,第一书记工作组了解情况后主动多次上门开导,并多次协调帮韩春雷走出阴霾自主创业。现如今,韩春雷成了一家水饺店的老板,日销售额1000多元,走出了心理和现实的双重贫困。
同样,村民张秀华15岁时,父亲在砸石子时受伤,双目失明。一家人日子过得很难,是村里的贫困户。后来,村里有人种植黑木耳,经过培训张秀华加入了村里的黑木耳种植合作社,学技术学经营。目前经营的3亩黑木耳年利润可达4万元。
就这样,结合西叠庄实际开展的“五春行动”极大改变了村居环境和村民的思想观念,村里的贫困户不再等靠,而是努力利用现有资源脱贫,各项扶贫措施也开始快速有序推进。
西叠庄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发展“黑白黄绿”四大产业,构建长效机制彻底脱贫
民心齐了,村风正了,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让大家伙儿的日子好起来才是最终目的。在脱贫攻坚方面,西叠庄村也有自己的亮点。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第一书记”工作组依托村庄传统种植优势,成立合作社,发展了“一黑一白一黄一绿”四大产业,即黑木耳、雪莲藕、皇路小米、有机蔬菜。
村民王守兰老家在东北熟悉黑木耳种植,村里就让她学习了新技术带领大家进行黑木耳种植。为了帮助大家致富,王守兰雇佣的工人优先选择村里的老人和贫困户。
产品丰收了,还要卖个好价钱,创建了电商服务中心,设计了产品商标、包装、广告语。为了提升农产品质量,合作社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寻找强援,其中西菜园雪莲藕基地与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接,成为雪莲藕育种基地,村里的四大产业基地也成为了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临沂大学大学生暑期校外实践基地。目前,西叠庄村已经打造出临沂西边的“西菜园”,发展“品质+品牌”的高效农业,为村增收、户致富贡献了一份力量。村集体收入更是从无到有,从2016年的5万元,发展到2017年的40余万元。
此外,西叠庄村还开展了“光伏发电”、“孝亲扶贫”、“设置虚拟岗”、“安排就业”、“电商扶贫”、“特色种养殖”等帮扶措施,确保精准定人、精准定性、精准定位、精准定法。西叠庄村已经从原本的省级贫困村实现了华美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