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里,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作风与形象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作风不仅是精神世界的灯塔,更是干事创业的航标;形象不仅是个人的名片,更是党的生命线。
好作风是永不褪色的精神灯塔。南泥湾的镢头刨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创业精神,焦裕禄的自行车轧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公仆情怀,黄文秀的日记本写下“扎根泥土、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作风图谱。在脱贫攻坚战中,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情,以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小康,正是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作风建设的真谛,不在于口号多么响亮,而在于能否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始终和我们在一起”。好形象是掷地有声的无声誓言井冈山时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解放上海时露宿街头的解放军,改革开放初期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实干标语,这些历史定格构成了共产党人的形象丰碑。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懂得“形象重于生命”的道理。当“95后”村官在直播间为农产品代言,当航天团队在指控大厅彻夜攻关,这些鲜活的剪影正在续写着共产党人的形象新篇。好形象不是刻意营造的盆景,而是用担当作为浇灌的精神之花。新征程是检验作风形象的试金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风建设更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长三角地区推行的“一网通办”,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服务理念的革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场,党员干部的工装与安全帽取代了西装革履;在自贸试验区,项目审批的“秒批”速度刷新着服务效能。
这些实践告诉我们,好作风好形象不在墙上在脚下,不在嘴上在手上。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从西柏坡“进京赶考”到新时代“赶考永远在路上”,共产党人用作风与形象书写着永恒答卷。当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曙光跃出地平线,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成为优良作风的传承者、时代形象的塑造者。让我们以作风为笔、以形象为墨,在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上,写下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篇章。
(白鹿泉乡西土门村 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