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既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又在接力传递中点燃时代的希望。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引擎,从“两弹一星”到量子通信,从高铁飞驰到“蛟龙”探海,中国科技在筚路蓝缕中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然而,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与核心技术“卡脖子”的挑战,唯有坚持自主创新、加强深度合作、深化机制改革、激发人才活力,方能筑牢强国之基,跑好科技创新的时代接力棒。
自主突破,推动科研生态的创新跃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自主创新的紧迫性。科技创新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北京理工雷科团队将昆虫雷达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农田,实现虫情监测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突破;踏歌智行在矿区无人驾驶领域的深耕,以封闭场景为切口,开辟出技术落地的“试验田”。这些案例表明,创新不仅是理论的突破,更是对应用场景的精准洞察和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
开放合作,点亮全球智慧链上的中国坐标。当韩国科学家用中文与深圳工程师讨论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当意大利学者通过AI同传系统与中国院士辩论量子纠缠现象,科技创新早已超越国界。在共生中坚守自主,是当代中国科创的鲜明品格。这些“深挖一米、打透一口井”的实践,印证着“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开放合作中锻造长板。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与逆全球化思潮交织的当下,开放合作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催化剂,更是创新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战略保障。
制度助推,重塑科技赋能的关键枢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针对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山东省科融信平台通过数据建模将“科技报表”转化为“财务报表”,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困局。通过机制创新,为科技工作者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提供了支撑。当前,我国正通过“创新积分制”等政策量化企业创新能力,引导资源向高潜力主体倾斜。朝阳区举办“闪耀Global”人才活动,发布2000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岗位,吸引海归青年投身AI、量子科技等领域,彰显了“以用为本”的人才观。正如钱学森与王兴兴跨越70年的对话——从“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我们能做得更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正以科学家精神为火炬,接力攀登高峰。
青年崛起,守护躬身力行下的使命传承。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面对ChatGPT掀起的技术浪潮,中国青年以“深度求索”之姿,在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赛道迎头赶上。青年群体正以锐意创新的勇气、跨界融合的智慧和国际合作的视野,成为这场变革的“关键变量”。从量子计算到聚变能源,从人工智能到高端装备制造,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刻下鲜明印记。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突破,中国科技正以加速度迈向新纪元。新征程上,我们需以制度护航创新、以人才激活潜能、以青年接力未来,让科技创新之火生生不息。在这曲创新交响中,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步伐,与世界共奏未来之音。中国科技的明天,必将在自主创新的星辰大海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白鹿泉乡 靳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