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巴蜀地 技术扎根大巴山 临沂支医支教队伍情系重庆城口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9日 阅读 170
        去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东西部扶贫协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临沂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要求,扶贫协作重庆市城口县,全面推进新形势下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近日,记者连线距临沂1400公里之外的重庆城口县支医支教人员,了解他们在支医支教工作中的故事。
支医队伍:4位大夫让技术扎根大巴山成共同愿望
        今年11月15日,来自临沂市中心医院、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的4位骨干医生奔赴千里之外的重庆市城口县,他们中有影像科专家,有的从事妇产科十余年,有的对多发病、疑难病有着多年的处理经验。
  进入城口县后,4位医生被分往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但是4位医生在支医过程中实行资源共享,哪个医院有需要,他们就会奔向哪里。
  进入相关医院后,摆在大家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医疗水平的差距,各种医疗核心制度相对滞后、医疗设备不足特别是高精尖设备的缺乏……面对遇到的问题,大家积极帮助自己所在的科室制定管理制度,着手完善科室医疗核心和一系列安全制度。同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医务人员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逐项纠正治疗、操作中的错误和不足,将自己掌握专业的理论、技能进行手把手传授。
  来自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的翟晓玲大夫有着十余年的妇产科工作经验。来到城口,在日常的工作中,翟晓玲发现当地由于饮食习惯等各种原因,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多发,她就做好诊疗并及时记录,给大家做相关的讲座。
        “很多山里的村民不重视产检,产检不够深入和规范,我们在做好诊疗的同时,还要把技术规范和产检的意义宣传出去。”翟晓玲说。
  有着30余年影像科工作经验的武传华大夫是本次支医活动中年纪较大的老大夫,为发挥磁共振的最大效益,提高诊断符合率及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并在每天下午进行业务讲座,为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及科室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无论是妇产科、影像科、门诊,还是到乡村义诊,来自临沂的4位大夫都想为当地的老百姓提供最好的服务,让自己多年掌握的技术扎根大巴山。
支教日常:每天上课前要爬上151级台阶
        12月中旬,距离7名老师赴重庆市城口县帮扶的第一天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时间。清晨,当城口这座美丽的小城迎来第一缕阳光的时候,来自临沂的支教老师们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学校距离支教老师的住处并不远,从窗口就可以看到学校的大门。但是,因为这里是山城,学校位于整个城口县的制高点,从支教老师的宿舍到学校,要爬上151级台阶。对于习惯了平原的支教老师们,去上课还真得花上一些时间。
        其实,学校所在地是当地一块难得的平坦地面,这里也拥有全县唯一一块标准足球场。
        早上7:50,来自临沂市商业学校(兰山区)的王帆老师早早赶到了实训室,他要为学生讲授计算机影视后期制作软件——AE的核心章节“遮罩的制作”,这两节课也是全校专业展示课。
        结束上午的实训课,王帆老师匆匆赶到食堂吃了午饭。随后,便回到影音工作室,对即将参加重庆市技能大赛的3名同学进行专门辅导。令人欣喜的是,短短2个月时间,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3个孩子的影视短片制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重庆的冬天潮湿阴冷,最低气温在零度以下。教学楼比较陈旧,没有暖气和空调,有时室内比室外还要冷。王帆老师买了一个“小太阳”放在工作室里,供训练的学生们取暖。
        下午,王帆老师又赶回教学楼,和老师们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晚上7点,学校举行“计算机专业建设研讨会”,王帆老师根据自身经验,对计算机专业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实训教学等方面为老师们做了专题报告,针对学校专业建设现状提出意见和建议。
        晚上8点20分,晚自习放学后,学生们陆续回宿舍,王帆老师这才离开学校。走下151级台阶,王帆老师这才基本结束一天的工作。
        每天“宿舍——教学楼——餐厅”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已成为了7位支教老师的常态。支教生活单调而忙碌,但他们感到快乐并且充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