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大讲堂“蒙山之子”揭秘颛臾古国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4日 阅读 187
        鲁南网11月13日讯 (记者 崔洪英)11日上午,市民大讲堂上讲座引人入胜,听众聚精会神。“蒙山之子”王照波通过解析甲骨文“颛臾”,追溯到颛臾古国的祭祀活动,图腾文化及历史变迁,从而展示了蒙山在远古时期的文化源头与属性,为人们揭开了“颛臾古国”的神秘面纱。
        颛臾国是个古老的风姓小国,周初成功上位,被周天子封为“东蒙主”,代天子主祀蒙山,奠定了绵延流长的蒙山文化。王权衰微,权臣当道,孔子为它打抱不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名言,让历史永远记住了颛臾的名字。
        通过大量的调查考证,王照波认为,华夏文化的太昊氏族,在泰山蒙山以南的汶泗两河流域逐渐壮大,其将蒙山上的天鼋神龟视为氏族的祖神,对其进行“叩首至地、亲吻大地、献人祭之礼祭祀蒙山”的祭祀活动,使得蒙山成为华夏民族初创时的神山,壮大的华夏民族南迁,在征战、融合的过程中,在龟图腾的基础上逐渐演化为龙图腾。此后,从事“颛臾”活动的太昊后人就坚守在蒙山山前,守祭着祖神天鼋,蒙山的天鼋文化逐渐演化出颛臾文化、祭山文化、道教文化、长寿文化等。在秦始皇横扫六国后,颛臾灰飞烟灭,在其建立起唯我独尊的专制帝国后,原始的蒙山“颛臾”被泰山“封禅”代替。
        在王照波看来,颛臾,既是一个古国名,也是一种类似泰山封禅的祭祀仪式规程,更是华夏远古文化的图腾地。颛臾古国故址,在今天的临沂市蒙山旅游区柏林镇固城村,至今尚有名叫“颛臾村”的村落。巧合的是,天鼋神龟、颛臾古城池中心与祭坛恰好是三点一线。王照波据此推测,上古人类已经掌握了确定城池对角线中心以及三点连线的测绘技巧。毕竟,在远古时代,祭祀之事向来被视为连接人神的头等大事。
        本期市民大讲堂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临沂大学、鲁南商报、市图书馆联合主办。主讲人王照波,号“蒙山之子”,山东平邑人,地质高级工程师,临沂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地质矿产专家库专家,现为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总工程师,东蒙文化研究院院长。
观点点击:“颛臾”二字揭开古国神秘面纱
        “颛”字由页、山、而三字组合而成。“页”,象形字,甲骨文就有,小篆定形。上面是“首”,下面是“人”。首的意思是指“叩头至地”。叩头至地,为殷周时代一种臣对天子施行的礼节。其实质,就是行叩首至地的跪拜之意。“山”,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山峰并立的形状。所以,就其意义而讲,延续至今变化不大,而作为蒙山山前的专用地名“颛臾”文字中的山,其语境势必是指蒙山。“而”字,象形字,现代仅作为一般连词或虚词使用,但该字的演化亦起源于甲骨文,当时的含义应并非今天所讲的连词。《说文解字.卷九.而部》中释义:而,颊毛也。颊毛,指胡须。上面的“一”由口演化而来,下面为胡须,泛指嘴唇部位。嘴唇置于山下,当为“亲吻大地”之意。
        “臾”字,原始象形字,为一人举起双手的形状。王照波认为,理解为一人双手前举,五体投地之形更为贴合原始的本意。因为这里的前提针对的是祭拜蒙山之事,所以在此处也应理解为对祭拜蒙山之事要毕恭毕敬。
        颛臾的原始本意则为:要五体投地、叩头至地的祭拜蒙山,亲吻大地。可见,颛臾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作为祭拜蒙山而存在的,其任务是明确的,所以其疆域也一直限于蒙山这样的一个范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