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达人刘长龙:一个人带出一个“中国淘宝村”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1日 阅读 274
        “打工东奔西跑,不如创业淘宝”、“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卖花篮”、“在家网上开店铺,家庭事业两不误”……这些电商创业标语,不是出现在某个电商体验店,也不是某个电子商务产业园,而是临沂第一个“淘宝村”白旄西居村内的宣传标语。
        说起临沂第一个“淘宝村”临沭县青云镇白旄西居,不得不说在白旄西居第一个开淘宝店的刘长龙。今年37岁的刘长龙自2010年开始经营销售柳编制品的淘宝店,目前已经有2个皇冠,销量也从最初2个月接1个订单到每天近百单,年营业额近300万元。
创业之初的第一台电脑是赊来的
        初中毕业的刘长龙,以前喜欢睡懒觉、开挖掘机;现在,他更愿意每天早起打理自己的淘宝店,到周边村子收取柳编半成品,再用设计和创意包装之后销往全国……
        说起开淘宝店,刘长龙表示,这源于曾经在市区干过1年多快递员的经历,正是这个职业让他和“淘宝”有了正式的接触,也正是这次接触,让刘长龙意识到,哪怕只有一间小出租房,只有两三个人,也能在网上跟全国各地的客户做买卖。
        “开店的时候我30岁,孩子刚刚3岁,正是用钱的时候,我就想辞职创业,可是一直不知做什么好。无意中我发现有位客户发单量特别大,每次都几百件左右,后来攀谈起来才知道他是开淘宝店的。”刘长龙说。
        凭着家乡周边柳编加工的优势,2010年10月底,刘长龙向朋友赊账2000多元买了台电脑,在网上注册了一家柳编淘宝店。然而开店2个月却一直没有订单,家里甚至几度因为没有钱交电费而断电,父母及亲朋轮番劝他放弃,父母甚至还曾当着亲友的面要把电脑砸了,幸好他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了。
从俩月没订单到年销售额近300万
        “你要会拍,用模特、打光等包装商品,吊起人们的购买欲。人们想买又不买,在买与不买之间需要一点刺激。”很难想象原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融入互联网之后变得如此“博学”。
        “每一行都有门道儿,当初我的淘宝店俩月没有订单,后来才发现关键字很重要,重新设置了关键字,我终于接到了第一笔订单,我记得当时那个客户是广东的,购买了2个收纳筐,赚了不到5块钱。”刘长龙说。
        从学习修图,到商品介绍,到客服用语,再到店铺浏览量排行,再到快递公司发货等等,所有的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刘长龙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走着,一直到2012年,店里生意开始大批出货,到了2013年店里月营业额“破万”,2014年下半年起,月销售额“破10万”。2015年,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大关,2016年,年销售额破200万元,2017年,刘小龙表示,年销售额有望突破300万元。
        刘长龙告诉记者,最初他的淘宝店就是夫妻店,现在算上客服、美工、包装分拣等,人员已经扩充至20余人,去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的仓储一体厂房也已经投入使用。“最初开店以为每个月能赚4000块就很好了,哪能想到现在可以闹这么大阵仗,年销量近300万元!”
“不务正业”的电商成了“金饭碗”
        “最大的感受是村里人观念的转变。”刘长龙说,他的网店是白旄西居村第一家淘宝店,最初开始做淘宝店的时候,父母都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在网上做生意不靠谱,“上网”是一件花钱的事情,是不务正业,包括不少村民也是抱着一种看笑话的态度,认为他就是找个借口吃老本而已。
        近7年的时间,刘长龙不仅将淘宝店开了起来,还扭转了村民对于网店是“不务正业”的观念。随着销量的一点点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向刘长龙“取经”,走上了淘宝致富路,他所在的白旄西居村子被阿里巴巴授予“淘宝村”称号,成为临沂市第一个淘宝村,被誉为“沂蒙淘宝第一村”。
        59岁的刘大妈只上过5年学,在周围环境的刺激下,她跑到镇上买来电脑学习上网。如今的刘大妈依靠网销柳编的本事,在1年半时间里盖了房、买了车,成功跻身“有钱人士”。
        “现在开淘宝店已经成了‘金饭碗’了,全村860户村民中,有接近70%的农户从事柳编行业,注册网店上百家,电商年营业额近3000万元。”刘长龙笑着说。
        另据悉,2016年临沭县青云镇共有淘宝店458家,实现销售总额1.5亿元,在2016年10月,江苏沭阳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临沭县白旄西居、金柳村、东朱崔村等3个村居成功入选“淘宝村”,同时青云镇被授予“淘宝镇”称号。青云镇成为“沂蒙淘宝第一镇”,也是沂蒙革命老区内唯一一个“淘宝镇”,有效带动了区域特色产品上行。2017年上半年,临沭县实现电商交易规模约13亿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