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筑路铸就高原“天链”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5日 阅读 1756

守护者无惧高寒与风雨

2024年10月1日,川西北首条铁路——川青铁路,成都东至九寨黄龙段正式通车。这条高原铁路,从海拔500米攀升至2500米,历经13年攻坚克难,穿越11条活动断裂带,攻克软岩大变形、地震带穿越等世界级难题,终成连接成都平原与阿坝州的“天路”。如今,这条铁路不仅成为区域发展的经济动脉,更因铁路职工的无私坚守与防洪抗汛的周密部署,持续守护着这条“生命线”的安全畅通。

高原线路穿越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罕见“地质博物馆”与技术创新

川青铁路的建设堪称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线路穿越的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施工中面临软岩大变形、高烈度地震带、极端温差等挑战。例如,榴桐寨隧道通过长短锚杆组合支护技术形成三层支撑结构,成功解决了1.3公里软岩变形难题;隧道结构仿造动物脊柱设计,兼具刚性与韧性,可承受一定程度的扭曲错动。此外,轨道上安装的“小暖男”道岔融雪装置,能在低温下自动加热,保障列车变轨安全。这些创新技术不仅助力铁路贯通,更为全球山区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热备机车与“不眠人”的坚守

川青铁路的通车并非终点,而是守护的起点。在冬季零下40℃的极端环境中,CRH2G型高寒动车组凭借耐寒设计(如加热回路、挡风玻璃快速除霜功能)保障旅客舒适出行。而背后的铁路职工更以血肉之躯对抗严寒。春节期间,安州线桥车间、松潘线桥车间值班留守的干部职工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突发故障。他们的工作被形容为“无声的等待”,却让旅客的安全多了一份坚实保障。

未雨绸缪筑起“安全屏障”

川青铁路沿线地形复杂,雨季山洪、滑坡风险极高。自3月15日进入防洪阶段以来,铁路部门提前部署,多措并举,一是科技赋能监测,运用雨量计、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隐患点,结合气象预报系统预判风险;二是全员进入备战状态,成立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整治排水系统、危石及植被隐患;三是开展应急演练,模拟险情处置流程,强化职工防灾技能,确保“防、避、抢”措施无缝衔接;四是做好各项后勤保障,为一线人员提供热食补给,确保巡查人员体力充沛。

铁路激活高原发展新动能

川青铁路通车后,成都至茂县、镇江关的最快旅行时间分别缩短至55分钟和86分钟,阿坝州的农副产品通过动车“出山”,九寨沟、黄龙等景区正式纳入成都2小时旅游圈。2024年,阿坝州游客接待量突破5000万人次,沿线居民收入显著提升。铁路不仅拉近了时空距离,更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的黄金纽带。

从筑路者的13年鏖战,到守护者的日夜坚守,再到防洪抗汛的严阵以待,川青铁路的每一公里都凝结着汗水与智慧。这条铁路不仅是钢铁铺就的轨道,更是无数平凡英雄用责任与信念铸就的“安全长城”。未来,随着川青铁路成黄段的全线贯通,这条高原‘天链’将继续延伸,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而铁路人的坚守与奉献,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新的篇章,生生不息。

(文:黄立维 李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