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图书馆几十年 读者称呼从“哥”变“大爷”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1日 阅读 220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在山东泰安岱岳区粥店社区图书馆,71岁的图书管理员王庆臣在忙着确定今年的优秀读者。

  从2007年粥店社区图书馆建立至今,王庆臣在这个岗位上一待就是16年,由于没有电子借阅系统,登记全靠纸笔,找书全凭记忆。从事图书管理几十年,读者对他的称呼从“哥”“叔”慢慢变成“大爷”“爷爷”,图书馆藏书也从4000册递增到如今的6.5万余册,这离不开王庆臣年复一年的默默付出和执着坚守。

  一辈子都和图书打交道

  来新书的时候最高兴

  4月22日记者来到粥店社区图书馆时,王庆臣和搭档赵泽远正忙着给一批新书登记、上架。3月下旬,他们在岱岳区图书馆领到了这一批新书,总共5000多册,王庆臣乐得合不拢嘴,赵泽远说他,“只要能来新书,老王就高兴,再累也高兴。”为了安置这批新书,图书馆添了6个新书架,两个老伙计搬架子,调间距,把一包又一包的新书拆包、分类、编号、上架。白天没空就晚上干,忙活到现在,总算整理得差不多了。

  粥店社区图书馆建立于2007年5月,馆内面积500平方米,全部实行免费借阅,目前馆藏图书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等等。王庆臣拿出一本第四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本》自豪地说,分类法里涉及的22大类,他这里都全了。除了图书,还有报纸、杂志,像《故事会》《意林》《特别关注》等畅销杂志,都整齐地码在书架上,这里甚至还有小朋友热衷的各类拼图玩具和故事书。

  自图书馆建立之初,王庆臣就守在这里,一守就是16年。16年来,社区图书馆变化很大,面积大了,环境好了,藏书从4000册递增到6.5万余册,有上级单位调配的,有社区购买的,也有热心读者捐赠的。在2016年赵泽远来之前,王庆臣是这里唯一的管理员,读者有幼儿园的娃娃,也有80多岁的老人,王庆臣默默为他们服务,把偌大的图书馆打理得井然有序。

  王庆臣出生于1952年,只有小学文凭的他,却一辈子都在和图书打交道。“我年轻时爱看书,那时候看武侠,看战争类的,看《林海雪原》,《红楼梦》也爱看,看得我直掉泪。”1973年,21岁的王庆臣成了当时粥店大队图书室的管理员,农闲时帮忙打理图书室,从此和图书管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此算来,他做图书管理员至今也有50年了。

  没有电子借阅系统

  6万余册书全部人工登记

  “《这才是巴黎》,编号62482—62484……”把新书贴上标签,写上编号,盖上图章,王庆臣戴好老花镜,在他的图书登记簿上写着书名、出版社、作者、册数、价目、书号,一笔一画,一项不落,一丝不苟。十几年来,在没有电子借阅和图书管理系统的社区图书馆里,所有图书管理工作,都是王庆臣这样一点一点人工完成。

  编号0001的图书是2007年6月1日登记的《三十部文学名著导读》,登记簿都已经泛黄了,但依然保存完好。像这样的图书登记簿,他有16本,整齐地码放在一起。从最初的不会记、没条理到后来的井然有序,王庆臣逐渐摸索出一套图书登记办法。另外,社会捐赠的图书,他单独用信纸登记,还有数不清的读者借书登记簿、用完后留存起来的读者借书证,也全部都是他一笔一笔人工记下来的。

  量大、繁琐、枯燥,这就是图书管理的日常,更别提是没有电子系统的基层图书馆了。不能在电脑上检索,怎么知道这里有没有想借的某本书呢?问王庆臣就行,他的大脑和一笔一画写就的登记簿,就是整个图书馆的数据库。

  记者翻开《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本》,一层又一层的目录,找起来很费时间,但图书馆里的6万余册书,王庆臣几乎都知道在哪,并且正确率在90%以上。“像哲学类是B开头,政治类是D开头,最常用的文学类是I开头,下边还有文学理论是I0,世界文学是I1,中国文学是I2,各国文学是I3/7,再往下还有I222到I289,时间长了,就熟悉了。”而像《西游记》这种借阅率高的,他更是张口就能答出确切的编号。

  目前,有1300多个家庭在这里办了借书证,读者除了粥店社区居民外,还辐射到粥店办事处机关、附近10余个社区及周边部分乡镇、街道。图书馆开放至今,有爱看书的家庭已经换了20多个证。记者翻开名为陈茂良的借书证,编号“221-20”代表这是他的第20本借书证,粗略一数,有221本书的借阅记录,20本借书证算下来,就是4400多本书的阅读量。16年,王庆臣就默默记录着这些数字,他服务过的读者,更是不计其数。

  把“家”安到图书馆

  为读者贴心准备茶水毛巾

  采访中,时不时有读者来借还书,还有的在图书馆自习。由于图书馆一年365天开放,节假日不休,工作量很大,为了方便给大家服务,从2008年开始,王庆臣干脆把“家”安到了图书馆里。最长时他有一个月没回过家,孩子在外地工作,妻子有时包了水饺给他送来,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自己每天的时间不够用。一些上班上学的读者,往往中午、晚上才有空过来借还书,王庆臣的午饭、晚饭俩小时也吃不完,等忙完了,饭菜也凉了。但他坚定地说,“我宁肯不吃饭,也不能耽误读者看书。”

  “他是真热爱图书,热爱图书工作,把一辈子都投入进去了。”社区工作人员梁国润这样评价王庆臣。自从图书馆建立,梁国润就常来看书,也经常帮忙干采购、抬书、维修等各种琐事,这么多年,在王庆臣带动下,他和图书馆的感情也很深厚,多次把家里的藏书或者自掏腰包采购的新书捐给图书馆,还帮王庆臣补齐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个系列的丛书。“不管什么时候来借书,他都在,把所有书整理得很有条理,登记得也很规范。他这个人就是不怕麻烦,为人热心,干活扎实。”

  多年来,王庆臣会定期对读者进行回访,听听大家对图书馆,尤其是对图书需求的意见,及时进行改进并向上报送。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他还细心地准备了茶水、毛巾、肥皂、老花镜、幼儿座和舒适的阅览桌椅,还设立了“书讯”“读者园地”“温馨提示”“读者留言”等栏目。凭着一腔热情,他把图书馆管理得有章有序,有始有终,有声有色。

  “不是图书馆离不开我

  是我离不开图书馆”

  “不是图书馆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图书馆。”王庆臣说,干了这么多年,从被人叫“哥”“叔”到后来被人叫“大爷”“爷爷”,自己实在舍不得这间图书馆,即使以后不干了,只要身体状况允许,还得经常回来看看。

  “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省级百家优秀农家书屋”“市十佳农家书屋”……在墙上,挂着图书馆近些年取得的各种荣誉,王庆臣也被评为“市十佳图书管理员”,并连续多年被社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虽然只是一家社区图书馆,但在王庆臣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让每一本书都得到充分利用,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居民爱去的地方。

  有人觉得,图书管理员很普通,做的工作也很枯燥,但王庆臣觉得,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很神圣,“我们管理的是图书,传播的却是文化和思想。”开展文化惠民,靠的就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十几年间,他不断整合图书资源,每逢世界读书日都会开展读书活动,像亲子阅读、知识问答、优秀读者表彰。他多次为粥店街道培训图书管理员,带动了整个街道“农家书屋”的规范管理和快速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