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企业诚信“变现”为有形财富?山东省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建立企业信用“红黑榜”,让守信企业在行政审批、融资信贷、资金扶持等领域获得便利,使失信企业受到限制。
对企业来说,诚信建设“红黑榜”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为提高守信企业项目审批效率,淄博市出台工业投资项目“1+N”审批制度,信用等级良好的企业作出书面承诺拿地后即可开工建设,其他手续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办理完毕即可,这大大促进了项目落地速度。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创建了由政府、征信服务机构、担保公司、银行机构四方协作的新型融资模式,政府出资5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征信机构筛选优质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目前,已为4家企业发放共计1560万元信用融资业务,还有10家企业信用融资业务正在推进。信用正在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临沂市则发挥商贸物流数据资源优势,鼓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市场”统筹发展模式,重点对全市物流企业诚信水平进行评价,供金融机构审批贷款参考使用。“这降低了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成本,提高审批效率,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也有缓解。”临沂市发改委信用办负责人朱崇琳说。
为诚信者广开绿灯,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休渔期间,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将33名违规作业船东纳入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相关部门在燃油补贴、项目申报、融资贷款等10个方面予以限制,形成了有力震慑,渔船违规作业同比下降30%。
目前,山东省已出台10多个领域的“红黑名单”管理办法,包括人才管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行业和领域,省级主要业务部门已建立起“红黑名单”制度。
“通过增加失信成本,倒逼失信主体进行信用修复。”山东省发改委信用管理处处长张光忠介绍说,失信企业将按严重程度在政府采购、招投标领域依法依规被禁入,在一些政策的争取、项目资金的申报上也被限制,“惩戒只是手段,目的是让企业重视自身信用。”
失信联合惩戒初见成效。2018年,山东省发改委在行政许可业务中,共查询使用6300多家企业法人的信用记录1.8万余次,其中限制申报事项29次。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