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澳恐龙足迹考察队的专家学者在临沂市郯城李庄发现一大型恐龙足迹点,成为世界上首例小型驰龙类群居性的证据,6月19日沂蒙晚报率先报道,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参观。7月2日,沂蒙晚报记者获悉,当地政府已经着手进行保护,随着此处汪塘水位下降干涸,又有大量恐龙足迹被发现。这次发现的多枚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上的白垩纪覆盖岩层还未风化脱落,足迹呈原始封存状态。据化石专家唐永刚透露,如果对此处彻底清理,这处汪塘应该能有千余个足迹,充分说明马陵山地带在白垩纪时代是恐龙栖息的理想家园。
图一
早年村民盖猪圈的石块都有化石
7月2日,沂蒙晚报记者和化石专家唐永刚再次来到郯城县李庄镇金鸡岭的汪塘,远远看去,汪塘周边已经拉起了警戒线,旁边还支有一顶遮阳伞,附近村的村主任马振明带领村民在这里看护,劝阻参观的群众进入警戒区。经过近期雨水的连续冲刷,前期发现的大片恐龙足迹已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前来参观的群众眼前(图一)。
据马振明介绍,随着后期有更多媒体报道,这个不起眼的汪塘已经成了著名景点,到了周末能有数百人前来参观拍照。马振明今年50岁,他听村里老人讲,此处原是山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附近群众盖房时都到这里采石,慢慢这里就形成了汪塘。老一辈人讲,当年他们采石时就发现这里的石面上有些小坑,直到专家到来,村民们才知道这些坑原来是约一亿年前恐龙的足迹。“早些年建的猪圈,用的石头上还有恐龙足迹呢。”
图二
汪塘干涸再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目前,当地政府已经将此处设为白垩纪恐龙遗迹保护区,拉起警戒线并派专人看管,下一步还要将这片汪塘建围墙进行保护。“我负责看管时就在里面转悠,水位下降后又发现了好多的坑。”马振明兴奋地向再次到来的唐永刚介绍。在马振明的带领下,大伙来到在能证明是世界上首例小型驰龙类群居性证据的4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处的北侧,马振明扫去了一片石面的泥土和浮草,多个大足迹很快显现出来。
“这是中型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而且足迹还特别清晰完整。”唐永刚专家激动起来,马上掏出粉笔圈起了这些足迹的轮廓(图二),“看,这些足迹长约25厘米,数量较多,平均一步一米,说明当时走过这里的是2个中型兽脚类恐龙,它们的身长约有3米左右,它们都是食肉性恐龙,这种恐龙攻击性相当强。”
图三
大家踩着已经干裂变硬的淤泥(图三)向汪塘中央走去,水位下降后露出的一块平面石坡上,大家又有了新发现。因为这块目测有几十平方米的地方,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大型蜥脚类恐龙的足迹,这些足迹的直径约有50厘米左右(图四)。“这是食草性大型蜥脚类恐龙的足迹,还不止一只,从足迹大小上看,这几只蜥脚类恐龙的体型要比上次发现的要小一些,体长有七八米左右。”在附近,还发现了一列由六七个连续足迹组成的小型兽脚类行迹。
图四
新足迹上的白垩纪岩层尚未脱落
沂蒙晚报记者发现,这些蜥脚类恐龙的足迹与上次发现的大圆坑状不同,这次的足迹呈平坦圆型,且边缘处均有裂缝,像一个圆形石盖覆在了足迹上(图五)。“这正是珍贵之处!”唐永刚介绍,这些新发现的蜥脚类恐龙足迹上的覆盖物因平时淹在水中与空气隔绝,足迹坑中的覆盖物还未风化,完整地再现了当年蜥脚类恐龙走过湿地后足迹很快被风干、并被层层泥沙掩盖的原始状态。唐永刚同时鉴定,这片大型蜥脚类恐龙的足迹南浅北深,说明时代很是巧合,白垩纪时代,此处也是个汪塘,且北边靠近水源湿地较软,让恐龙留下了较深的足迹,而越向南行距水源越远,自然足迹也就较浅。
图五
在现场,这里的白垩纪岩层可见的有三四层,不同的层位均有恐龙足迹化石存在。据专家保守估计,这块汪塘随着水位骤降,露出的面积已经由当初的10亩左右增至20亩左右。如充分挖掘的话,早期发现的七种类型的足迹数量也将由当初的300多个增至上千个,这也将成为我市发现恐龙足迹种类和数量最多的遗迹点。
种种迹象表明,在白垩纪时代,这里乃至整个马陵山地带,气候适宜,水草茂盛,食物充足,是各种恐龙和鸟类繁衍栖息的理想家园,正因为此,也给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遗迹,用科学的推理来探索一亿年前恐龙世界的奥秘。
新闻链接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第五十条 未经批准发掘古生物化石或者未按照批准的发掘方案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发掘,限期改正,没收发掘的古生物化石,并处罚款。在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和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内违法发掘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在其他区域内违法发掘的,处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单位或者个人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发现古生物化石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实施单位处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古生物化石损毁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