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考长打算 破解考研冷热不均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6日 阅读 220

        今年的研究生报名人数又创了新高。近几年考研的热度似乎一点没有消退,人们期待着通过研究生考试获得更高学府的入门券,获得更换专业的机会,获得深入学习研究的机会以及更加明朗的未来。与考研热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研究生招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冷热不均——专业间冷热不均、高校间冷热不均、地区间冷热不均。这种冷热不均说是冰火两重天不为过。

冷热两重天背后有现实缘由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工学招生比例最大,接近40%,管理学次之,第三是医学。与此相反的是,报录比上,工学类相对较低,接近甚至达到1∶1,而管理类、经济类等专业报录比相对较高,超过40∶1。

        这些数据说明一个问题,大家都在一窝蜂地选择管理、经济等热门专业,才会出现40∶1的“吓人数据”,也有一些类别的工学专业只要报名就能来,所以能“毫无压力”地1∶1。有网友自己总结出的“文科专业冷、商科专业热、工科专业不冷不热”看来也不无道理。

        元培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洪文表示,现在很多热门专业、学校报考者众,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的现象确实存在,发达地区的学校受欢迎,边远地区的学校都不愿意去也是现实情况。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相关产业、地区的发展。

        很多人认为研究生招生出现的冷热不均现象是由民众跟风决定的。但洪文认为这背后一方面是大家的固有印象,另一方面是薪资、生活态度等现实原因决定的。“比如大家觉得学工就会比较辛苦,学文会找不到工作,学管理就能做管理岗位,学商科收入就会高,这都是人们一直以来的固有印象。”根据专家们的调查,在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更多家长愿意让孩子去一二线城市、发达地区就读,觉得以后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薪酬。

        每一个现象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研究生招生的冷热对比也是如此。

选择专业需考量社会发展

        当大多数的人追逐看起来光鲜的专业,选择薪酬更多的地区和职业,短时间内可能还看不出特别大的影响,但时间长了以后,国家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对国计民生有重要意义的产业就出现了在招聘过程中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情况。

        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樊立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近年来的招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确实存在结构问题和质量的问题。她表示,随着新兴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有些专业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确属需要扩大招生规模,进行招生数量的专业结构、规模调整。例如,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数量之间缺口巨大,互联网领域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这些专业需要增加招生规模。

        在大多数考生追热的情况下,冷静地思考一下未来社会的发展会发现除了经济、金融,除了北京、上海之外或许会有更好的选择。毛明是一位研究生的父亲,他的孩子在七年前参加研究生考试时,他给出了跟别的家长完全不一样的建议。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时很多人都劝孩子选择公共关系管理、金融学等这一类的学科,但是他的建议是环境工程。他说,由于曾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太一样。“我当时觉得我们国家的环境工程还在起步,未来一定大有可为。”在毛明的认知里,职业是要从事一辈子的事情,一辈子很长,社会一直在发展变迁,在选择专业的时候眼光应该放得更长远,要专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而不是看眼下哪个专业挣钱多,哪个学校名头大。

        事实证明,毛明的长远考量有着现实的意义。他告诉记者,孩子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现在正从事环境工程相关的工作。因为最近一些年,全国各地都对生态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儿子所在的行业一直都处在稳步发展中。

融合发展是“破局”关键

        实际上,不管是教育专家还是产业界人士,都已经看到了研究生招生冷热不均带来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这一问题的严重之处,在于它不止存在于研究生招生中,甚至在本科生招生、学生职业规划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而过去一两年里,正通过顶层设计一步步改变这一状况。

        根据洪文的理解,我国已经从顶层设计开始改变冷与热的现状。最近几年更是动作频频。在专业规划上,各大高校前所未有地重视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这已经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学生培养上,教育界开始与产业界协同教学,让学生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强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立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把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地域资源的配置上,最近几年一直强调的“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就是要在原有的“985”“211”之外“杀出一条路”。从“双一流”的第一批评选名单不难看出,一些听起来并不知名,也并不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学校也能入选。这背后正是其独特的专业或者是其在某些特殊领域的积累与贡献。

        研究生学习只是几年的功夫,但职业规划和选择却是事关一辈子的大事。所以专家表示,不管研究生招生如何冷热不均,不管国家布局如何变迁,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才是最重要的。洪文也表示,希望考生们在选择专业之前,先做职业规划,深入思考一下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看哪个专业工作好找、薪资高,哪个学校知名,或是哪个城市比较繁华。这个领域的工作能否让你有幸福感,是不是你愿意长久从事的领域才是关键。(科技日报  李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