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一年四季有花果 朱村焕发新生机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7日 阅读 314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曾动情地说。
        时隔4年后,鲁南商报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重访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如今,这个“支前模范村”的村民不仅过上了幸福生活,更从一个普通小村发展成一个以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农旅复合型示范性美丽乡村。
“俺觉得现在的生活幸福着呢”
        11月22日,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新建的社区服务中心内,驻村的第一书记马学清和大学生村官王洋正商量要在3天后举行的首届“好日子文化节”,“再过3天,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朱村4周年的日子,我们特地在那一天举行好日子文化节。”大学生村官王洋说。
        眼前的好日子,让87岁的“老支前”王克昌感慨万千,坐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对过的家门前,看着门前络绎不绝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老人总会忍不住想起过往的经历。
        这位经过战争年代的老人挨过饿、吃过苦,如今家乡的巨变,让他感到特别知足。
        “俺们村的老年人有补助,残疾人也有人照顾。”王克昌说,现在每个月村里都给老人发孝善养老金,逢年过节还有过节费,“我现在收入可了不得了,不仅有国家给的,家里的孩子们都给我钱,吃穿不愁,一年下来好几千块钱。”
        和习总书记4年前来朱村时相比,村里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克昌扬起手指着村口的写有“朱村”两个大字的牌坊说:“大牌坊多气派,右边是整修的清代古建筑,左边就是新建筑,村里整修了街道,泞路变成了水泥路,路灯换成了太阳能路灯,生活环境比以前好了,村里还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就在里面……”
        “习总书记来朱村曾说过‘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俺觉得现在的生活就幸福着呢!俺盼着总书记能再来一趟,看看俺们老区的新面貌,看看老区人民幸福的新生活。”王克昌说。
“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朱村焕发新生机”
        “村民的生活好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村里还成立了宣传队、秧歌队,这就是老百姓富裕的表现。”在说起村民的生活时,王克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确实如王克昌所描述的,朱村人生活好了,而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村民们富了。
        位于沭河沿岸的300亩晚秋黄梨今年迎来了丰收,最近这几天,大学生村官王洋正忙着帮47岁的贫困户王经映卖梨。王经映承包了7亩梨,虽然第一年结果,但产量可不低,差不多有两万多斤,“这个品种的梨个头大口感好,吃过的人都说好吃,如果全部销售完毕后预计能增收2万元。”王经映说。
        说起朱村的发展,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道出了“蓝图”:朱村没有工业基础,想帮助村民增加收入只能从农业上做文章。这几年,朱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项目,规划建起了总占地面积15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涵盖了葡萄科技示范园、梨园、食用菌基地、沭河人家生态农家乐、九朱农业生态园和寿桃园等6个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帮咱村民增收,一到春天,河两岸春有桃花、梨花,秋天收获葡萄、梨,冬天还有冬桃,可谓是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来朱村参观红色纪念馆,欣赏明清古建筑,游览沭河好运角的同时,还能顺便赏花、采摘,一年都是好景色。”王济钦说。
        王济钦所说的一年四季有花有果的“朱村景观”,正是这个村结合现有红色文化纪念馆及明清古建筑群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绘制的红绿蓝古(红色文化,绿色农业,蓝色水域,古色建筑)发展规划,朱村也因此焕发了新生机。
“以前在家做柳编,如今上班领工资” 
        朱村不仅有了园区、有了规划,为了尽快让村民增收,让园区产生效益,当地县、镇两级扶贫办还帮助协调资金300万元配套建设了园区办公室、气象站、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农产品交易中心等设施,为园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服务。
        尤其是在扶贫园区的雨衣加工、毛绒玩偶加工、柳编加工等“扶贫车间”,每天这里都是一片忙碌景象,“厂家每天都是来料加工,村民在家门就能上班赚钱,园区的扶贫项目已帮助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多名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大学生村官王洋介绍说。
        临沭是全国闻名的柳编之乡,以前朱村也有很多村民在家从事柳编加工,但自从村里建起了柳编车间后,引进“企业+柳编户”新型产业扶贫模式,企业负责提供原料、销路,村民只负责加工。
        身患残疾的张田英就是柳编车间的“员工”之一,“以前在家做柳编,自从村里有了加工车间,我每天来这里上班,不用操心进料、销售,加工一个柳编能赚3.6元,现在一天能收入60元多,按月领工资,比以前在家自己干赚得多,而且还不耽误回家给孩子做饭。”张田英说。
        正是有了这些产业的发展,朱村人均纯收入也从2013年的9150元增长到2016年的16900元。据介绍,整个示范园区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240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能有效带动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
“朱村发生巨变,不能忘记朱村的恩人”
        4年来,朱村已经从一个普通小村发展成一个以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农旅复合型示范性美丽乡村,而这些变化都被记录在朱村人自己编纂的村史《朱村志》里。
        就在前些天,《朱村志》成功入围首批齐鲁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而这项成绩的背后是义务讲解员王经臣和多名村民组成的朱村村史义务编纂小组历时3年的成果。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朱村时,曾特意观看过这个支前模范村的村史展,王经臣就是当时的讲解员。“总书记走后,朱村一夜成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如今,原来的村史展所在的村委大院,已经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景点——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王经臣每天在纪念馆接待各地的参观者。
        “朱村有着光荣的历史,建这些展馆,就是为了把钢八连的精神、朱村的历史继承下去,这4年里来,几乎每天都有很多参观者,有些参观者甚至不远千里赶到这里,就是为了感受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王经臣说。
        “我们朱村发生了巨变,朱村人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记那些红色的历史,不能忘记为朱村发展做出贡献的“恩人”。”4年来,从事义务讲解的王经臣更像是朱村的“形象代言人”,他把朱村的历史讲给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让朱村声名远扬,“每年至少得接待一万多人。”
        而前几天,王经臣去济南参加了十九大精神宣讲培训班,他对这次培训感触颇深,他说,自己除了将朱村历史一直讲解下去,更要宣传好十九大精神,让十九大精神扎根朱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