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旋玩具:老手艺旋出新花样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7日 阅读 130
        走进郯城县港上镇樊埝村,你会发现这个村子大街小巷里堆满木材,庭院里“呲呲啦啦”的旋木声此起彼伏。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木镟玩具之乡”,木旋玩具的生产在这个村子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工艺溯源
        娱乐玩耍是人类的天性,玩具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
        用木材制作玩具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外储说》中有这样的记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意思是说墨子用了三年时间研制了一只木头鸟,但只飞了三天就坏了。据《墨子·鲁公》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说鲁公用竹子和木头做了一只鹊,能飞三天不落下来,这该称得上世界最早的木制飞行玩具了。
        考古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常有木偶出土,如湖南长沙仰天湖、常德德山楚墓及四川战国墓等,都有木偶出土,多为简单人形佣,而这些木偶也并非玩具,是用于丧葬演乐。
        到了魏晋时期,民间的木制玩具在设计、材质和制作技艺上有了很大发展。《陈书·长沙王叔坚传》记载:“刻木为偶人,衣以道士文服,施机关能拜跪。”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已经能够制作出带有机关活动的木制玩具。
        奏汉时期的木制玩具已经相当的成熟,并开始进入流通市场。汉代有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叫“蒲车”,是当时帝王用于封禅或征聘高士的专用车辆。这种“蒲车”被模仿制成各种木制小车玩具。木雕玩具在汉代已经发展得相当精彩。在甘肃武威县的西汉墓群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随葬的木雕的偶人、马、羊、狗、牛、猴子等,其雕刻技艺相当娴熟,木雕的神情、姿态惟妙惟肖。
        唐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各种玩具层出不穷,木偶制作的工艺水平日臻完美,木制玩具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发展并成为生活中的乐趣。
        明清时期,木制玩具得到更大发展,随着旋床的使用,玩具的制作技艺不断提高。玩具在造型、色彩和制作工艺上日趋成熟。自明代樊埝村旋木玩具的鼻祖樊木根据手拉钻的原理发明制造了旋床以后,木旋玩具技艺在樊埝村得以传承延续至今,成为一种宝贵的民间艺术。
工艺形态及文化内涵
        郯城木旋玩具以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木材为原料,木材一般是较粗点的树枝。先是在旋床上把木头旋成各种毛坯,做不同的木旋玩具有不同的毛坯。如做棒棒人就分两部分——身子和头,做燕车部件较多,车把、车轮、车板等。毛坯旋出来以后,就开始上颜色了。首先是“上粉子”,即在木头表面涂一层粉子,粉子是滑石粉跟水胶混合的。打完底子晾干后再在上面上颜色。传统的木旋玩具常用的颜色为桃红、草绿、艳黄等艳丽的颜色。彩绘所用图案一般是由老一辈艺人一代代传下来的,根据不同类型玩具绘以各种花卉、动物等纹样。色彩和图案都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上好颜色后,再放到太阳下晾干。
        樊埝村的主要木旋玩具有:高低木棒人、哗啦棒槌、虎头棒槌、老和尚打鼓车、手推燕车、青龙刀、梅花枪、花篮、宝剑等。
        老和尚打鼓车是由车、木头人、鼓三部分组成。车轮转动,就会带动车轮两边的铁丝拉动木头人手上的小铁片一张一合不停地拍打,小鼓也跟着不停敲打。手推燕车由车和燕子组成,原理与老和尚打鼓车相同,车轮转动就会带动燕子双翅摆动,从而带动燕车上的小鼓打出“咚咚”响声。哗啦棒槌的造型多样,粗细大小完全由旋木艺人根据木料来决定,棒槌的肚里填入沙子或是粮食类,儿童拿着一摇晃就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这些小小的木旋玩具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玩具所表现的主题多与民间传说有关。据传承人樊继美介绍,高低棒人的原型是郯国国君与王后。郯子仁爱亲民,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高低棒人就是郯子与王后的平民化身。哗啦棒槌源于东海孝女的故事。传说当年于公手摇葫芦做的棒槌,一路摇着进京告状,终使孝女冤案昭雪。而燕车与老和尚打鼓车则与孙膑、庞涓马陵古道上斗智有关。
        樊埝村的百姓通过制作和销售木旋玩具,改善了生活、传播了文化,给儿童们带来了欢乐。“樊家埝,靠沂河,家家户户做耍货,耍货虽然无大用,娃娃拿着笑呵呵……”这首流行于樊埝村一带的歌谣,是木旋玩具融入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传承之路
        樊埝村的樊继美是郯城木旋玩具的第15代传承人,他的祖先樊木是木旋玩具的创始人。
        据樊继美讲述,相传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8),江苏省赣榆县的小伙樊木,为讨生活携全家老小来到了郯城县沂河岸边现在的樊埝村这个地方。樊木一家世代以做木工活为生,他自幼开始学习祖传木工手艺,因此成为一名身怀绝技的木匠。
        樊木在郯城落脚后,就以做木工活来养活一家老小。樊木共生有九个儿子,孩子淘气时,为让孩子能够安心玩耍不打扰大人干活,他就用做家具的下脚料随手给孩子做些小玩具,孩子们很喜欢,邻居家的孩子也讨要,他就免费给制作。时间久了,他制作的木玩具种类越来越丰富,仅靠卖玩具就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了。后来,他根据手拉皮带可以带动钻头转动的原理,制成了脚踏式木旋床,提高了玩具制作的效率,并摸索出一套制作木旋玩具的技艺。
        樊木的木旋玩具市场越来越大,他做了玩具,批发给商贩,商贩再出售赚取利润,慢慢木旋玩具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樊木当年落户的这个地方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耍货村”。几百年来,子子孙孙在其前辈的言传身教中,做出各种刀把等日用品以及花篮、花鼓、花枪、高低棒人等玩具,拿到集市、庙会等热闹的地方售卖,以补贴家用。樊木生活的这个地方后来就叫“樊埝村”。出生在樊埝村的孩子,都是从童年起便开始跟着父母学这门手艺。樊埝村人多地少,光靠种地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因此做木旋玩具的手艺被樊埝村人当作了一项养家糊口的艺能。村上几乎家家都有“旋车”,村民们平时务农,入冬以后便开始忙着做木旋玩具。
        出生于1950年的樊继美从六七岁就跟着爷爷樊家桂、父亲樊再声学做木旋玩具,至今已做了60年。
        樊继美从小跟着父亲做旋木玩具,1970年参军入伍,1977年从部队退伍后,回村继续在家里生产木旋玩具,主要生产哗啦棒槌、燕车、高低棒人等。这个时期樊埝村制作木旋玩具都是家庭式的手工作坊,小打小闹,产量并不大。
        改革开放后,郯城木镟玩具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受到重视,1985年,樊埝村成立了“木旋制品研究开发中心”,专门进行木旋制品的研发。作为主要负责人,樊继美为郯城传统木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木旋制品研究开发中心”成立后,樊埝村郯城工艺礼品厂也在那时建立起来,樊继美任厂长。樊埝村的木旋因此更加出名。
        当时,做木旋玩具主要是靠“旋车”,而村里用来制作木旋制品的“旋车”一直沿用古老的手工式,费时费力。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樊继美的带领下,工艺礼品厂开展了一次以引进新技术为主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研发出自动的“旋车”机器,使木旋玩具由手工向机器生产的方向转变,生产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家家旋车响,户户彩绘忙。”生产工具的改进使樊埝村的木旋玩具进入生产高峰时期,郯城木旋玩具的名气越传越远,经常有国内外的客户拿着样本到厂里让他们加工。做的最早的外贸货是美国一家叫一美的工艺品公司,他们拿来了木制“胡桃人”的样本,樊继美做出了第一个“中西合璧”的木旋“胡桃人”,美国的客户很满意,大批的定单随之而来。在1985到1989年间,陆续有几家美国的公司慕名而来。
        1991年,樊继美开始在家里生产木旋玩具,设计了一些如京剧脸谱、木偶人、西游记人物等现代样式的木旋玩具。2003年,樊继美带着自己的木旋玩具参加青岛啤酒节,在啤酒节上,他的玩具被抢购一空。在挖掘保护老产品的基础上,樊继美不断创新,使木旋制品销往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樊继美等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郯城木旋玩具2009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究:
老手艺如何谋求新发展
        作为郯城木旋玩具的发源地和生产地,樊埝村将木旋玩具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旋出了新花样,让木旋加工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目前,樊埝村70%以上的村民从事木旋玩具加工与生产,涌现出数百名“木旋玩具”能工巧匠,生产20多个系列近700多个花色品种的玩具。
        同为传统手工艺,有的濒临消失,而郯城的木旋玩具却越做越大,在不断的传承创新中走出一番新天地,这是当地政府、民间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是传承过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
        郯城木旋玩具最初的装饰图案十分简单。随着不断的发展,其图案越来越复杂,造型也越来越精美,既是儿童喜爱的玩具,也是人们喜爱的民间工艺品。
        纵观郯城木旋玩具的代代传承,其种类不断在丰富,从无声到有声,从静止到动态,原料的选用、制作工具都在不断更新。可以说,郯城木旋玩具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的进化史,唯有进化,才是对传统艺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虽然现在随着人们的审美变化,传统玩具受到冲击。但木旋玩具却能紧跟时代的潮流,研发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玩具种类来。比如某些动画片中的形象、西游记人物、戏曲人物脸谱等,都通过木旋形式开发出来,自然受到很多家庭和儿童的喜爱。
        二是从单一的木旋玩具延伸到其它木旋日用品。
        目前,樊埝村的木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红货”,即各种上彩的儿童玩具;另一类是“白货”,就是不上彩的像刀把、椅子腿、楼梯扶手等,“白货”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老艺人坚守着制作儿童玩具类的“红货”,效益相对较低一些。而年轻一代的木旋艺人则有更加开阔的市场意识,在加工玩具的同时,市场需求什么、什么能带来更高的益效,他们就旋制什么,就才促使樊埝村的木旋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
        旋制“白货”为木旋艺人增加了收益,而旋制“红货”的艺人们也通过开发市场需求的玩具新品,让木旋玩具的路子越走越宽,他们不仅坚守住了郯城木旋玩具的传统文化根基,而且又赋予了木旋玩具新的文化内涵,开发出众多与市场需求和当今人们的审美相适应的玩具新品,这才使得木旋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郯城木旋玩具艺术是当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体现,是樊埝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花色各异的玩具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美好必将在政府和艺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代代传递下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