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头版点赞临沂:蒙山沂水演绎乡村律动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6日 阅读 12645

蒙山沂水演绎乡村律动

  ——山东临沂市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见闻

  船行沂河上,时空交错,光影错落,伴着音乐,河岸两旁错落的楼宇不断上演着灯光秀,让人感受到时尚气息;漫步竹泉村,竹林掩映,泉水叮咚,微风吹拂,湖面上波光粼粼的竹影,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气;憩息天马岛,登高远眺,湖面开阔,青山绿水相映生辉,索道、漂流、卡丁车等游玩项目不胜枚举,一秒带人重温少年自在……

  好客山东,亲情沂蒙!这是在山东省临沂市举办的2024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给记者带来的切身感受。近年来,临沂大力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行动,全方位推动乡村和旅游深度融合,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不断提升文旅大市发展水平。

  沂蒙旅游声名鹊起,乡村旅游是最大亮点之一。近年来,临沂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本地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持续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个、重点村9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9个、景区化村庄127个,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5个,星级民宿86家,打造“沂蒙乡愁”民宿109家,临沂被授予“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市”等称号。

  乡村“坐拥”优势资源

  今年“五一”假期,临沂位列山东省内排名前五的热门出游目的地。为了获得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体验,海量游客涌入沂蒙山乡。

  八百里沂蒙,纵横连绵,处处绿水青山。临沂的乡村能被全国游客青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底蕴深厚的文化血脉是基础。临沂地貌类型多样,融北国的粗犷风光与南国的鱼米之乡风韵于一体,钟灵毓秀,仪态万方。北部的蒙山,以“天然氧吧”“养生长寿”而闻名,横亘数百里,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集险、奥、幽、旷、奇、雄、秀于一体;蜿蜒的沂河,如镶嵌的玉带,纵贯全境,充满灵气;南部的临郯苍平原,沃野万顷,稻花飘香。

  岱崮镇是蒙阴县“崮秀天下,世外桃源”的核心区,也是岱崮地貌的命名地,有着“天下第一崮乡”的美誉。旅游区讲解员公茂芬说:“脚下的这片崮上草原是岱崮地貌旅游区观赏群崮的最佳之地,也是《美丽中国·临沂沂蒙崮群》邮票的取景地。”崮上草原气候凉爽,不少游客来此避暑,搭起帐篷,露营、荡秋千,看云海、观日落,享受着高山草甸奇特的自然风景和宁静的生态之美。

  崮上草原打完卡,“桃花海”也是岱崮镇一景。作为“中华蜜桃第一镇”,每年的4月,桃花芬芳、桃园入画,崮乡如临人间仙境、美轮美奂,满山盛开的桃花也充分展现了“崮秀天下,世外桃源”的县域品牌形象。

  除了丰富独特的山水生态,3000年琅琊,文化底蕴深厚。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诸葛亮的“智圣文化”、王祥卧鱼的“孝圣文化”、银雀山的“兵圣文化”、王羲之的“书圣文化”……在临沂,多元化的“文化软实力”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硬优势”。

  临沂有山有水有灵气,有史有圣有文气。近年来,临沂立足自然禀赋和人文条件,推进一体化改造、链条式发展,充分挖掘和释放“乡、水、山、城”资源潜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2023年,临沂市文旅产业增加值553亿元,占GDP比重9.1%;年接待游客83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45%、69.56%。

  文化“书写”融合新篇

  铸字、检字、排版、印刷……日前,在沂南县竹泉村旅游度假区的“时光印记”活字印刷体验馆里,游客争相尝试操作铅字模块,在这里,古老技艺的4道工序化繁为简,体验感十足。馆内,活字印刷“叮叮当当”;馆外,民俗展演“吹吹打打”。红盖头、手推车、配嫁妆,欢乐的气氛让在场的游客也想参与进来,有的蒙上红盖头扮演新娘,有的吹起“唢呐”扭起来,有的展示起推小车的技术。

  民俗文化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搞得风风火火,遍布沂蒙大地的红色文化在山乡沃野间也有了新玩法。在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一群游客正在体验景区推出不久的沉浸式演艺项目《临沂往事》,一张张精巧的“通关锦囊”上,写着有趣的临沂方言。游客根据“通关锦囊”的指引,和景区内的演员们一起翻面单(手工翻绳游戏)、扭秧歌,或是在煎饼坊亲手摊一张煎饼,然后送给“八路军战士”当“军粮”。红嫂家乡旅游区总经理薛贵翔介绍:“我们将很多与红嫂相关的故事融入体验项目,推出后受到了游客的好评。”

  近年来,临沂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服务提升、非遗传承保护、全域旅游发展等重点领域,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在推动红色旅游方面,临沂制定出台《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临沂市红色旅游促进办法》,建成“红色沂蒙”智慧运营平台,已有100余家同业机构入驻。同时,将以沂蒙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融入旅游产品、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和旅游活动,先后提升A级以上红色景区27家、红色旅游特色村30余处,建设红色驿站7处,打造《沂蒙四季·红嫂》《妇救会》《河湾情》等多部沉浸式红色小院演出,推出“亲情沂蒙·红色之旅”“跟着歌声游沂蒙”“重走拥军路”等精品旅游线路,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活力彰显。2022年,临沂市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

  全域“共绘”山乡新景

  去年,央视《对话》栏目捧红了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今年“五一”假期,这个红色小村果然成了周边游客乡村体验游的“首选之地”。

  其实几年前,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就看中了文旅发展前景。“我们村既有绿水青山,又有红色文化资源,搞体验游是最合适的。”4年时间,王成成抓住机会,探索出红色文化和旅游休闲融合的西墙峪村变身攻略:坚持党建引领,以合作社为平台,争取各类资金打造亲水平台、木栈道、工艺墙、景观坝等,盘活闲置宅基地建设精品民宿,由专业团队负责经营,村民除了保底的租金收益,每年还能拿到5%的分红。

  “在村里发展文旅,最重要的就是让村民能赚到钱。”王成成鼓励有能力的村民返乡搞农家乐,没手艺的号召他们进民宿打工。返乡创业的“张家大院”农家乐负责人张德法说:“我的农家乐碰上节假日,一天接待游客用餐40多桌,一桌售价是300~400元,年销售突破30万元很轻松。”

  西墙峪村来客不断,青山绿水“淌银”,农民的荷包里装满了文旅兴旺带来的红利。毗邻沂水的莒南,当地文旅产业也“激活”全县域发展的一池春水。去年国庆,大店镇四角岭村的“美丽中国梦、稻香四角岭”稻田画成了网红打卡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村里适宜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村党支部书记耿洪强说,“2016年,超级杂交稻试种项目就落户于此。2019年,村里种植的超级稻平均亩产达1147.1公斤,打破了中高纬度世界纪录。去年6月,‘超优1000’超级杂交稻又顺利在此发芽。”

  庄稼地里卖“风景”,已成四角岭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游客登上观景台,俯视200余亩的稻田,水田为卷,秧苗为笔,丰收的粮囤、成熟的稻穗、规划整齐的村庄,一幅美丽的乡村丰收图映入眼帘。

  借着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东风,临沂全域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临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主线,大力实施“百千工程”,加大乡村硬化、绿化、亮化提升力度,深入推进河道整治和水系连通等工程,逐步实现了从一域美到全域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华丽转变,蒙山沂水绽放时代新颜,越来越多的临沂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欣然 吕兵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