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到优 多地破题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6日 阅读 244

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正式落地,加上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不断扩围,以及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让居民未来的养老生活更有保障。

  从“有”到“优”,养老服务如何走好升级路?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正在加快探索,从制度、人才、资金等方面“破题”,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养老需求。

  完善制度体系

  “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近日在民政部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如何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完善制度体系,特别是形成多层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成为重要发力点。

  为解决养老服务“买不到”“买不起”的问题,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品质化、平价化的养老服务,近期,北京市民政局启动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北京首个试点在广内街道正式启动,组建由养老管家、护理员、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并制定了7大类98项养老服务的服务规范,为老人提供标准化的服务。

  北京市民政局介绍,目前“管家式养老”在广内街道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接下来将以本市中心城区为重点,逐步向西城区其他街道乃至全市推广复制,力争明年在10到15个街道落地。

  这只是一个缩影。建设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满足广大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制度化安排。建设“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加大农村养老供给、推动智慧养老项目建设……不少地方多措并举,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和质量。

  其中,吉林省今年将在街道层面建设56所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的养老服务综合体,总建筑面积6.47万平方米,预计年底前全部运营投入使用。届时,全省街道层面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将达到191个,成为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的重要载体。

  此外,四川将推动养老立法工作,健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农村困难老人帮扶制度、农村养老服务扶持发展制度,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广西将建立县、乡、村三级衔接互通、功能互补的联合体服务模式,将县乡养老服务中心的优质服务辐射至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和居家老年人,助推农村养老服务功能升级。

  补齐人才短板

  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患有慢性病老年人超过1.9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600多万,但目前全国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年龄偏大、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突出。

  如何补齐养老服务人才短板?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等是关键之举。

  根据《“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我国将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成人高校等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养老企业等。此外,完善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险政策,支持地方探索将行业紧缺、高技能的养老服务从业者纳入人才目录、积分落户、市民待遇等政策范围加以优待。

  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部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增设健康和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招生规模,适应行业需求。

  如何让养老护理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留得稳?不少地方加快出台相关激励措施。比如,河南省围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待遇、使用等环节,加大激励力度,促进护理人员工资合理增长,落实入职补贴、培训补贴、定向培养、工龄补贴、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待遇。青海省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科学评价技能水平和业绩贡献,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此外,北京对应届毕业生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分三年发放入职奖励,对养老护理岗位在职人员,结合其职业技能等级,按照500元至1500元不等五个档位,直接向本人发放津贴。上海市杨浦区在全国率先将养老护理员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

  强化资金保障

  实现养老服务提质升级,资金保障也是重要一环。

  据悉,民政部本级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加大倾斜力度,自2022年起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此外,有关部门落实落细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满足养老服务机构合理融资需求。

  近期,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不断扩围,为养老服务提质升级开拓资金来源。

  其中,长期护理保险旨在解决重度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问题,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对评估认定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的参保人员,为其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日前,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在京联合发布《长寿时代中国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提出,除了既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之外,长期护理保险和护理服务补贴是对老年人影响最大的制度。能否建立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支撑,以护理补贴和重点人群兜底保障制度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直接关系着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报告建议,解决筹资和支付问题,从最紧迫的近250万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入手,投入250亿元全面普及养老护理保险或护理补贴制度。

  不少地方也在加快探索。11月1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山东试点居民长护险将坚持政府推动、多元筹资,建立完善筹资、支付、监管及服务制度机制,实现各方责任共担、权利义务对等。

  其中,资金筹集方面,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合理确定筹资办法和筹资标准,通过居民医保基金、个人缴费、财政补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护理保障水平及护理服务成本等因素适时调整,建立动态多元筹资机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