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两山”路径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24日 阅读 148

  “存入”绿水青山 “取出”金山银山

  临沂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两山”路径

  2月23日,在费县马庄镇核桃峪村的绿缘核桃专业合作社,多味核桃仁加工生产线的车间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远处检测中心大楼主体也已建设完成。这些建设的部分资金就来自费县“两山银行”。

  2021年6月21日,全省首家“两山银行”——费县“两山银行”正式启动运营。截至目前,已创新推出“种植贷”“品牌贷”等八大系列生态金融产品,成功运作“两山银行”试点信贷业务439笔,信贷额度7221万元;实施土地资源转化案例5个,流转、盘活分散低效土地5950亩。

  2021年底,我市推进“两山银行”改革试点、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的典型经验做法,还获得了省政府通报表扬,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典型经验在省内推广。

  一棵树、一座山、一片地、一栋老房子……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资产只要存入“两山银行”,就可能转化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产品。“两山银行”是如何让生态资源实现价值转化的?让我们一起看临沂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两山”路径。

  资源变资产

  绿水青山变成生产力

  2021年6月21日,全省首家“两山银行”——费县“两山银行”成立暨生态产品金融贷款发放启动工作在马庄镇土山后村举行。马庄镇土山后等三个村的8个贷款主体以流苏树、楸树、核桃树等生态资源作抵押,首批获得总额750万元的生态金融贷款授信额度,其中核桃峪村以“网红”千年流苏树抵押贷款230万元。

  作为首批获得贷款的绿缘核桃专业合作社,去年6月份,他们将600亩地的核桃树“存入”了“两山银行”,换来150万元贷款。在这笔贷款的基础上,合作社又自筹了150万元,实现总投资300万元。

  “我们投资了120万元建设核桃检测中心和标准化仓储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检测中心主体建设,投资180万元引进多味核桃仁加工生产线,进行核桃深加工,增加核桃附加值。”该合作社理事长刘现国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每斤售价将从30元左右提高到50元以上,预计年营业额增加600万元,年利润增加16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个。

  和绿缘核桃专业合作社一样,马庄镇首批共有8个贷款户获得了总额750万元的生态金融贷款授信额度,目前这些贷款正在各个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见证着临沂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两山”路径的成功探索。

  截至目前,费县“两山银行”联合恒丰银行、中国银行、农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山东省农担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出“种植贷”“养殖贷”“木业贷”“品牌贷”“强村贷”“社会化服务贷”等八大系列金融贷款产品,成功运作“两山银行”试点信贷业务439笔,信贷额度7221万元。切切实实把资源变成了资产,让绿水青山变成生产力。

  紧跟政策风口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费县“两山银行”成功探索的背后,离不开临沂市委、市政府对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赋能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超前谋划,主动担当的作为。

  临沂生态资源丰富,“沂蒙好风光”闻名全国,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是全国唯一的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一直以来,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摆脱“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的窘境,成为临沂市各级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2021年4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临沂市委、市政府随即紧跟这一政策“风口”,开始了“两山银行”探索实践之路。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外出考察学习,我市最终确定开展“两山银行”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破解农村产权拓展转化的“堵点”、乡村振兴投入不足的“痛点”和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难点”问题。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市直部门积极协调,靠上服务;恒丰银行积极对接农户需求,创新一批生态产品金融贷款项目;省农担公司大力支持、全面参与,为项目主体提供担保、降低利率、减轻负担;费县出台了《关于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赋能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马庄镇土山后等3个村作为核心示范区先行先试。这些工作,让费县“两山银行”一步步从规划变成了现实。

  总结经验 固化成果

  让“两山银行”在临沂“开花散叶”

  作为新生事物,费县“两山银行”的有益探索为全市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提供了借鉴,市农业农村局等各相关部门也在认真总结经验,固化实践成果,让“两山银行”在全市推广复制。目前,“两山银行”工作已经从单点“开花”,向蒙阴县等地“散叶”。

  明确“两山”转化范围。围绕十类生态资源,我市明确“两山”转化范围,包括农户承包耕地经营权,村集体经营性、非经营性、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及建筑物使用权,村集体林地、荒地等经营权,矿石、砂、奇石经营权,水利设施经营权、水资源水面使用权及水生动植物养殖权,国家和村集体所有古树、古村落、古街经营权,特色农产品商标、地理性标志品牌,国家投入扶贫资金等形成的资源资产,耕地资源保护、林木资源固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业碳汇能力,地方戏、费县手绣、红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生态资源云数据平台。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关信息数据,通过网格化监测调查手段,对现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产品进行网格化监测调查,掌握登记数量、坐落位置、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搭建开放共享的生态资源产品云数据平台。

  建立四种变现形式,打通“两山”转化路径。一是集中收储零散资源,分类制定收储标准,以租赁、入股等形式集中收储,根据开发方式、开发方向、开发期限进行连片整合、系统优化、配套升级,使其更具有规模优势和可开发价值,实现“细碎化”资源整合聚集。二是运营提升低效资源,对收储的长期闲置、沉睡的低效生态资源,根据其所在区位、资源特色、开发强度等情况进行分类包装、精心策划、精准开发,实现“低效化”资源提质增效。三是增信推动资源变现,由金融服务中心、人民银行牵头,金融、担保、评估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四是赋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主动融入临沂市乡村振兴“三步走”、主动对接长三角的整体布局,依托特色农产品品牌,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新机制。

  创新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助推经济和治理双进步

  “两山银行”的成功探索进一步打开了我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路,更多有益实践正在逐步开展,沂水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成为“两山银行”的接棒项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多次对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目前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方案已初步拟定,确定将沂水县黄山铺镇、崔家峪镇和泉庄镇3个乡镇作为试点乡镇,并选取10个村作为试点村,在保障信息安全和各类主体权益的前提下,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深化大数据应用,对农村居民、村(社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进行电子信用信息采集评级,建立诚信档案,推广应用信用评级结果,健全完善“信用+”乡村治理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引入金融机构参与到信用体系建设中来,以信用体系建设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根据工作计划,沂水县将力争到今年底实现“1234N”目标。整合建立“1个平台”作为信用档案的载体;编制形成“2张清单”,即可以为的“正面清单”和不可为的“负面清单”,规范评价对象行为;分类搭建信用评价体系,赋分抓好农村居民、新型农业主体、村(社区)的“3类考核”;综合运用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授信额度、利率调整“4重激励”;深度融入“N大领域”,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金融、党建、文明创建、乡村振兴、工业、交通、教育、卫生等各大行业领域,以信用建设引领各行业领域健康发展,形成“信用+”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真正成为经济和治理双进步的助推器。

  临报融媒记者 汤婷 赵泽军 通讯员 临农普 宋振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