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临沂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稳步提升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31日 阅读 237

         今天上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市发展改革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临沂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陈琳琳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服务业办副主任

         赵振亚  市发展改革委区域经济和发展规划科负责人

1_编辑.jpg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及临沂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关于临沂“走在前列”的定位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传承和发扬沂蒙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前行,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发展新经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大美新”临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

  五年来,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2020年,临沂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750亿元,年均增长5.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9.1:42.7:48.2调整为2020年的9.2:37.3:5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8%,城镇新增就业完成计划的138.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5年提高37.1%、45.3%。

  五年来,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动能加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7.2%提高到40%。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电子元器件及其功能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木基复合材料产业等2个基地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8%。浙大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临沂分所、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等一批平台项目落地建设,临沂应用科学城等载体平台投入使用。

  五年来,乡村振兴全面展开,脱贫攻坚任务提前完成。大力实施农村改厕、清洁取暖、村村通拓宽、村内户户通等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改观,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2个,美在农家示范户达到8.9万户。集中推进市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引领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扎实开展优质农产品“三年百城”推广系列活动。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4.85%降至2019年基本“归零”,贫困群众衣食冷暖、安居饮水、教育医疗、易地搬迁等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提前全面完成脱贫攻坚计划任务。

  五年来,区域城乡发展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积极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开局良好。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43.95%,成功获批全国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试点、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费县探沂镇、蒙阴县岱崮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10个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和通户道路硬化工程圆满收官,自然村实现宽带全覆盖。深入推进“四减四增”,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8.5%以上,主要河流及支流消除劣五类水体,24段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通过省级长治久清评估。“散乱污”治理成效加速显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沂蒙山晋升世界地质公园,沂河上榜“中国最美家乡河”。

  五年来,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率先开展投资建设项目数字化“多图联审”。市县行政权力事项分别压减34%和27%,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增长29%。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稳妥实施企业破产重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以及绿色交通试点城市。航空口岸成功获批,开放平台日益完善。

  五年来,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0%以上。累计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8.2万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8%,临沂大学获批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临沂职业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建成招生。市人民医院北城新区院区、市肿瘤医院河东新院区投入使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100%。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殡葬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6年提高。歌剧《沂蒙山》入选国家“五个一”工程,成功举办国际进博会、国际商博会、国际马拉松等重大活动。

  五年来,平安临沂、法治临沂建设成效显著,人民防空、应急管理、地震气象工作全面加强。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青少妇儿、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实施好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乘势而上、砥砺前行,为加快实现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答记者问

  01

  2018年以来,随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获批,全省上下都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请介绍下临沂市工作推进情况。

  2018年以来,临沂市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牢牢把握刘家义书记对临沂“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闯出新路径”的要求,明确转换路径,强化推进措施,狠抓任务落实,全市经济呈现结构优化、质效提升、后劲增强、活力迸发的新局面。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高效推进体系。一是完善规划政策体系。编制《临沂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及“十优”产业专项规划,围绕科技创新、财税金融、人才支撑、土地供给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40多个,基本形成支撑动能转换的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二是建立工作推进体系。围绕“十优”产业,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在全市上下形成“一盘棋”抓动能转换的新格局。三是强化服务保障体系。成立创新、人才、财税、土地、金融、行政审批六条服务保障线,为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快产业升级,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路径,坚决淘汰旧动能,持续壮大新动能。一是坚决淘汰落后动能。持续推进“四上四压”,出台钢铁、焦化、建陶等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倒逼落后产能市场出清。三年来,全市共清理“散乱污”企业1.3万余家,关停化工企业435家,压减焦化产能70万吨、板材产能260万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压减350万吨。二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大力实施产业赋能提升行动,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今年前三季度,食品、冶金、机械等八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2699亿元,增长8.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7.7%,占工业投资的54.5%。三是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实施“十优”产业倍增和“名企培植”两个计划,培育壮大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临沂经开区工程机械、沂水地质文化旅游等4个产业集群纳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山东临工等7家企业纳入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

  三、狠抓项目建设,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后劲。坚持“项目为王”,落实“要素跟着好项目走”机制,集中精力抓项目、稳投资、促发展。一是创新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聚焦项目生成、审批、落地、运营、监管等环节,探索建立项目服务“七步工作法”,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全链条服务体系。二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举办多场新旧动能转换招商洽谈会、“双招双引”洽谈会,修正药业、恒大旅游、绿地展览、京东物流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纷纷落地。三是抓好项目谋划储备。把握区域战略、专项债券、新基建等政策机遇,策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动态纳入省“四个一批”项目库和市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储备库。目前,临沂市共有3602个项目纳入省“四个一批”项目库,市级储备项目300个、总投资4100亿元。

  四、加快改革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厚植发展优势,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一方面,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无差别全领域“一窗受理”,实行关联业务“一链办理”,企业群众办事申请材料、办理环节、服务时限、跑动次数分别压缩48%、63%、65%和74%,196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县级实施。深化开发区改革,探索实行“党工委(管委会)+”模式,剥离划转社会事务,使开发区行政事业编制精简89%、人员精简90%。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深化产学研合作,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签署合作协议,引进院士及创新团队500多人,引进转化科技成果420多项,破解技术难题200多项。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三年来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9个,其中院士工作站19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建成科技孵化器30家、众创空间49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9家,累计孵化企业2055家。

  五、持续扩大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国家、省开放战略,深入实施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双向开放。一是建好对外开放平台。加强临沂综合保税区与临沂商城、临沂启阳机场、鲁南高铁物流园的对接协作和互动发展,综保区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建成启用,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通过海关总署验收。二是用好开放政策。落实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政策。2020年,预计实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320.6亿元、增长71.9%。

  六、强化要素支撑,夯实动能转换保障。以土地、资金、人才、交通等资源要素为重点,坚持补短板固基础,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坚实保障。土地方面,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成为全省唯一评价范围覆盖规上、规下工业和服务业的市。建成全省首个市级“读地云”平台,112个地块、9071亩产业用地纳入平台公开推介,实现企业找地一键直达。人才方面,开展“才聚沂蒙”行动,创新提出23条“一揽子”支持政策,完善全类别、全周期“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政策体系。三年来,共争取省急需紧缺人才项目52个、数量居全省首位。交通方面,狠抓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鲁南高铁建成通车,临沂启阳机场航空口岸正式获批开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万公里、居全省首位,铁路通车里程693公里,开通航线38条,通航北上广深、泰国、越南等国内外37个城市。生态方面,深入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构建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工业污染、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专项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闯出新路径、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三个定位”,围绕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党的建设“四个统筹”,确保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推动临沂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的战略性转变。

  02

  当前,山东省确立了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临沂市在推动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临沂市借助首任轮值推进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契机,牢固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开启了新一轮区域合作帷幕。经过一年努力,融入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开局良好。

  一、构建高效协调推进机制。积极扛起“轮值”责任,努力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一是构建一体化发展决策机制。组织专班起草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框架协议和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筹办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部署会暨第一次联席会议。二是形成合作推进机制。成立了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办公室、专项工作组,作为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联动机构,各市选派人员在临沂市集中办公,每月调度工作进展情况。三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多次召开工作座谈会、工作组会议,调度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建立了工作台账和简报信息报送制度。

  二、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把交通设施同城化建设作为推进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先行举措,着力打通城际大动脉。谋划实施临沂至枣庄至菏泽城际铁路,京沪高速莱芜至临沂段改扩建通车,岚罗高速、新台高速正式建成通车,临淄至临沂高速完成设计。推动临沂启阳机场改扩建及附属工程开工建设,费县、临沭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

  三、努力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加快筹建鲁南经济圈科创联盟、鲁南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鲁南经济圈区块链联盟、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推进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合作。成立面向鲁南经济圈、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的大数据委员会,打造“数字鲁南”,临沂华为云大数据中心建设加速推动,临沂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揭牌成立,依托高端数字平台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临沂市举行,推动区域双创融合发展。

  四、文化旅游加速跨市融合。一是整合鲁南文旅资源。组建鲁南旅游联盟,举办鲁南经济圈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签订红色文化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推出6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鲁南4市实施同城化门票优惠政策的景区景点达到67家。二是联合开展文旅活动。开展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圈旅游合作对接活动,召开文化旅游推介合作对接会,达成9项旅游合作协议和27项组团意向。三是加强文化跨区合作。举办鲁南经济圈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和书法作品联展,组织4市重点旅行社、媒体联合踏线采风。举办鲁南经济圈党媒社长高峰论坛,营造同频共振、协同发展浓厚氛围。

  五、推动社会服务区域共建共享。聚焦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加强制度对接,推动社会事业深度融合。一是加强教育卫生合作。筹备成立鲁南教育联盟,加快启动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山东医专医学院等项目建设。成立鲁南经济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联盟,推进省内市级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价格联动,降低药品(耗材)价格。二是加强法治协作。举行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法治协作联席会议,制定法治协作联席会议制度,签署法治协作交流等5个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加快构建警务协作格局。三是防灾减灾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完善。完成“智慧防汛”信息平台一期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行,基本建成覆盖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以推进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为支撑,主动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区域战略,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