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大省责任,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山东扎实推进“五大振兴”,全力写好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三农”篇章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2018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2018年6月,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再次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这为山东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东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扣“五大振兴”,不断深化认识、强化措施、勇探新路,奋力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省农村正在发生积极深刻的变化,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农业综合实力在提升,农村整体面貌在改观,农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在提振。
把“三农”工作置于重中之重,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乡村振兴具体行动上——
搭建“四梁八柱”,凝聚强大合力
潍坊市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如今在潍坊,3个省级、20个市级、12个县级齐鲁样板示范片区正在有序推进建设。片区内主导产业相联、基础设施相联、特色风貌相联,带动起609个村庄、780多平方公里区域一体化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个模式“齐步走”。潍坊市结合各地不同的自然禀赋、产业特点,探索了土地政策撬动型、园区治理开发型、龙头企业助推型、基层党建引领型等多种片区发展模式。
这是山东坚持从实际出发、健康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率先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同步制订“五个振兴”工作方案,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搭建起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山东重视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市抓落实、县为主体、乡(镇)村为基础的工作体系,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为“一把手”工程,五级书记一起抓,凝聚起打造样板的强大合力。
“省里派来了乡村振兴服务队,村子这两年变化可大了!”在基层一线,不少群众为与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党员干部“点赞”。
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山东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资源力量向乡村倾斜、在乡村汇聚。2018年以来,省委先后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员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今年3月,省委出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围绕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党的农村工作主要任务、加强党的农村工作保障、强化党的农村工作考核监督,制定15项具体措施。今年9月,又组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省市县选派9078名干部,帮扶1810个重点村以及所在县乡,建强村级班子,推动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兰陵县长城镇赵新庄村是一个只有百来户的小村庄,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当地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拿出了四套方案:愿意搬迁的村民统一入住新社区,配套建设农机农具存放处;村里另辟一地建设幸福院,为老年人提供了24间厨卫浴俱全的公寓;17户家境殷实的村民自费建设二层楼;另有几户村民保留自建房。
稳妥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山东始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统筹谋划、综合施策、精准发展,打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齐鲁样板。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际,在深入谋划“十四五”发展的关键时点,今年9月21日至22日,省委召开全省乡村振兴座谈会,对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总结,全面检视,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大家在实践中认识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必须始终遵循发展规律,必须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强化科技支撑,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健康有序推进。这“八个必须”,是山东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也是指导今后工作的原则要求。
土地托管托稳“大粮仓”,农科专家送技到田间,农业发展提质又增效——
坚定扛起农业大省责任
513.84亿斤!今年,山东迎难而上抗疫情、保春耕,克服干旱、倒春寒、风雹等不利因素影响,夏粮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而今,秋粮收获已结束,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用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产了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曾为全国贡献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山东经验,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十三五”期间,山东勇闯农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着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方案”。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山东粮食总产已经连续6年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深入思考的新课题。汶上县通过探索土地托管服务新模式,提高了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据测算,土地托管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前提下,去除了一家一户种植时的垄背,可增加13%以上的耕地。农户每亩土地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150元左右,增加粮食产量7%左右。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科院视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加大良种繁育和关键增产技术推广力度,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关键增产技术推广率达到80%以上。
“今年4月,省农科院新模式科研基地落户我们这里,建立了8亩试验田,实施冬枣宽行密植新技术科研示范推广。专家还到现场来教种植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了冬枣标准化、机械化和水肥一体化生产。”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大流村枣农张亦明说,科技助力,冬枣品质大大提升,一斤能卖到30元-50元。
近年来,省农科院鼓励所长、专家走出去,把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搬到田间地头,近50个科研团队、700多名科研人员靶向服务乡村振兴,实施了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先后成立5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真正让“翅膀”动起来、靓起来。
推动科技联结农业、科研院所联结农村、科技专家联结农民,逐步实现农业智慧化、优质化、品牌化,这是山东逐步探索出的科技与农业融合的“三联三化”途径。该模式带来了科技兴农的新气象,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16年的61.8%提高到2019年的64.56%。
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山东不仅向科技要动能,还不断加快农业对外开放的步伐。2018年,首个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落户潍坊,其在农业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积极推动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互认,更好地助推农产品走出去。2019年,全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308亿元,同比增长8.1%,连续21年位居全国首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合作积极推进,2019年,全省农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出口规模分别达到196.3亿元和357.4亿元,分别增长11.8%、15.6%,多元开放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正加快形成。
“三产”融合拓展增值空间,支部举旗重塑利益联结——
农民手拉手共走致富路
眼下,在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村民们正忙着给金银花修剪整形、追施土杂肥,为来年丰产做好准备。“我们在按照高质量生态农业标准组织生产的同时,全力打造‘优良品种选育与推广-干鲜花回收-干花贸易-食品、洗化品、中药成品产销’全产业链,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享受多重收益。”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说。
让一枝花长成一条链,2019年,九间棚村及有关企业产值达3.6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0元。另外,九间棚村还在甘肃、新疆等地发展金银花精准扶贫项目,推广种植了15万亩金银花,受益群众有3万多人,实现了本村和项目地区的双赢。
通过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九间棚村,正是齐鲁大地着力推进村强民富的生动写照。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山东把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3954元增长到2019年的17775元。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必须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带头人。2019年,山东探索从退役军人、机关干部、回乡创业人员中择优选配村党组织书记3300名,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山东深入实施农村“头雁工程”,持续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行动,确保整顿一个转化巩固一个。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干部,成为团结组织农民共走致富路的带头人。
“虽然村里耕地资源比较优越,但多年来村民习惯于单打独斗,效益得不到最大发挥,老百姓辛苦一整年,挣不了几个钱。”烟台市莱山区解甲庄街道南水桃林村党支部书记杨永良介绍,2017年,党支部领办起合作社,吸引村民入股,大家一起把小樱桃做成大产业。三年左右时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3万元增加到3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0000元增加到15000元。
支部举旗抱团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将党组织政治优势、合作社经济优势和群众能动性有机结合,建立起群众和集体经济利益共同体。目前,该模式已在全省推开,趟出了一条以组织力提升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东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振兴之路,让土里长出“金元宝”、生态变成“摇钱树”、农村成为“聚宝盆”。在高青县,黄河过境47公里,形成了典型的平原沿黄湿地风貌。位于湿地中心位置的引黄沉沙池,在发挥沉沙净水作用的同时,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2017年以来,当地以打造“天鹅湖湿地慢城”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
如今,原来寸草不生、环境恶劣的沉沙池变成了优美湿地,周边村庄也由原来的“圣人不到处”转变为“今日万众来”。聚焦旅游产业,位于湿地核心腹地的蓑衣樊村先后建起了家庭式个性化服务的养生小木屋和农村大炕风格的蓑衣客栈等,村内直接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服务的达400人。2019年,该村旅游总收入超过1500万元,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像蓑衣樊村这样得益于湿地慢城项目的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有6个,都实现了脱贫致富。
以制度创新破解乡村振兴难题,改出活力、干出实效——
实招硬招啃下“硬骨头”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探寻出突破乡村振兴难题的路径。山东以改革创新精神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以真招实招硬招补齐一项项短板,确保乡村振兴健康扎实有序推进。
制度制约是最根本的制约。山东强化制度供给,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10月29日,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揭牌,在全国率先推出“交易鉴证+抵押登记+政策担保+风险补偿+风险缓释+不良处置”的农村产权交易与农村金融相结合服务模式,助力盘活农村低效、沉睡资产,开辟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渠道,为乡村振兴赋能。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力之源”。但在农村,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普遍存在。去年7月,泗水县作为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启动“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工作,主要依托龙湾湖乡村振兴省级示范区进行。“我们与招募村‘一对一’结对合作,再去吸引‘二级合伙人’,项目业态之间串起产业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建共赢模式。”济宁市乡村振兴合伙人、山东等闲谷艺术粮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彬说。截至今年5月,泗水县共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33名、签订合作项目33个、投资总额近2.5亿元。
着力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山东还依托省内农业高校,定向培养公费农科生;对乡村教育、医疗、农技等人才,建立专门职称晋升通道,让基层涌现更多教授级“土专家”……多项政策举措,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贡献才智、建功立业,努力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为解决涉农资金多头管理、使用分散等问题,山东把涉农资金全部纳入乡村振兴“资金池”,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今年,省级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资金655亿元,比上年增长9.5%。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的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要健全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握指成拳’提高涉农资金规模效益。同时,研究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破解涉农主体融资难题。”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表示。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蓝图,正在山东的沃野乡间一步步变为现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五大振兴”就一定能在齐鲁大地开出更加靓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来源:大众日报 记者 毛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