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放令”:不闻“开门炮”,环卫工人齐点赞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1日 阅读 188
    正月初六、初七,临沂大多数商铺店面恢复营业,与往年吵闹的“开门炮”响个不停形成鲜明对比,今年店铺门前没有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街上见不到扫不完的鞭炮垃圾,也闻不到刺鼻的硝烟味。
    11日,记者走访发现,《关于临沂主城区禁限放烟花爆竹的通告》自春节前发布后,“开门炮”几乎听不到,临沂烟花爆竹限放令效果明显。
 
市民:一觉睡到天亮,没被鞭炮声吵醒
 
    1月19日,一则关于临沂主城区禁限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刷爆朋友圈,“限放令”规定,在临沂市主城区北至长春路,南至罗程路、华夏路,东至温泉路,西至京沪高速区城内,除每年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全天外,其它时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当时看到这则新闻,就觉得今年过年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市民孙女士告诉记者,以前过年期间,每天几乎每个时间段都有鞭炮声。“有时凌晨两三点也有人放鞭,被吵醒以后,想再安稳的睡觉都难。”
    “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制造垃圾和噪音,还会造成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急剧飙升,严重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市民胡先生表示,作为一个商人,初八公司开业,也不会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大家都很明白,我也会用环保的方式,让开业一样变得热热闹闹。”
 
商家:不放“开门炮”,顾客也不少
 
    初六至初八,是很多商家选择开门营业的吉日,11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商家都在“静悄悄”开门纳客,几乎没有听到一声“开门炮”。不放“开门炮”,商家却选择了更加环保、富有新意的方式开业,一样博得了好彩头。
    市区银雀山路上各种店铺林立,与往年“开门鞭炮”响个不停相反,今年却异常“清净”,一家沂蒙土特产店的老板李先生称,以往附近的商铺都是比谁放的鞭炮多,比谁放的鞭炮响。
    “平均每个店铺都得放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鞭炮,目的一是图个吉利,二是吸引顾客前来进店购物。”李先生说,自从今年政府发了禁放令后,各商铺都认真遵守,不仅省下来了不少鞭炮钱,而且商铺之间互相串门拜个年感觉也挺吉利的,“不放鞭炮,顾客也络绎不绝。”
    市区陶然路一家大型汽车维修店初七恢复营业,店铺把“开门鞭炮”换成了请人敲锣打鼓。“新年过后头一天开门,都想热热闹闹,今年相应政府号召,我们不放鞭炮,但总觉得不热闹,想来想去我们请来了临沂有名的威风锣鼓队,在响亮的锣鼓声中同样热热闹闹的开业。”维修店徐经理笑着说。
 
环卫工:不用清理鞭炮皮,今年第一次很清闲
  
    今年商家店铺纷纷选择“静悄悄”地开业,环卫工人也减少了很多的劳动量。记者了解到,去年仅除夕和大年初一两天时间,临沂城区爆竹碎屑总量为150余吨,今年从除夕至今一共50余吨。
   “今年我们环卫工人太享福了!这些年来头一次这么清闲。”负责沂州路南段的环卫工人段红霞开心地说,往年从除夕开始,每天都要扫4-5车鞭炮碎屑,今年春节期间,除了除夕、初一像往常一样扫了1车鞭炮碎屑外,其它时间基本很少见到爆竹碎屑,“禁限令”效果十分明显。
    临沂环卫集团四分公司经理朱秀芳说,今年政府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社区也张贴禁放烟花爆竹通告,环卫工人在春节期间清扫工作量减轻了不少。除了除夕初一还有一些鞭炮皮之外,初二到初七几乎看不到鞭炮皮。
 
相关链接:
151人“顶风放烟花爆竹”被行政处罚
 
    为保障公共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防治环境污染,消除火灾隐患,1月19日,临沂市政府下发了《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临沂主城区禁限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在临沂主城区范围内,实行禁限放烟花爆竹措施,除每年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全天以外,其它时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但在如此严格的“禁放令”下,还有人存着侥幸心理,违规燃放。节日期间,临沂市公安局严格烟花爆竹等危爆物品安全监管,严打非法生产、销售、运输、储存烟花爆竹等违法犯罪活动,检查涉危物品单位1256家,整改安全隐患360处,查缴烟花爆竹200万余头。
    截至到2月10日,5区公安机关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主城区禁限放烟花爆竹的通告》要求,依法查处违规燃放行为,行政处罚151人,分别给予100元至500元罚款,劝阻制止460人次,取缔流动销售点2处。
 
临沂市城市管理局:
取缔违规烟花爆竹摊点172个
 
    为给广大市民营造美丽有序祥和的节日环境,春节假期期间,市城市管理局组织执法人员发放《关于主城区禁限放烟花爆竹的通告》,进一步加强禁限放烟花爆竹工作的宣传教育。发挥环卫工人和城管执法人员一线巡查优势,及时发现、制止、举报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及时查处违规摆摊设点贩卖烟花爆竹行为。
    重点加强除夕和正月初一烟花爆竹垃圾清扫清运,防止垃圾积存。中心城区共发放通告6000余份,制止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359起,取缔违规烟花爆竹摊点172个。
 
本报记者 王晓 廖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