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临沂老乡薛其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9日 阅读 221


  8日,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领衔的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而薛其坤院士出生并成长于蒙阴县,是咱地地道道的临沂人。

本报记者 褚菲菲 王晓

科研之路背后是异于常人的勤奋与坚持

  1963年,薛其坤出生于蒙阴县的一个农村,儿时家里穷,农忙时不上课,父母平时都忙着下地种田,没时间管孩子读不读书。就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薛其坤顺利考进了山东大学。
  大学毕业后,薛其坤被分配到曲师大物理系。而薛其坤却一心想报考哈工大的研究生,无奈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两年后,薛其坤再次报考中科院物理所,这次物理只考了39分。连续两次落榜,薛其坤深受打击,但他依然坚持,第3次考研,终于考上了中科院物理所。
  考研屡败屡战,读研也颇为曲折,他花了7年时间才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这样的坚持似乎感动了命运,赴日留学后,薛其坤的科研成果慢慢有了起色。
  对于那段岁月,55岁的薛其坤记忆犹新。“每天就是3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除了体力和毅力上的考验,语言不通则是精神上的折磨。薛其坤几乎听不懂导师的指令,当导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实验的时候,他连碰都不敢碰,只能怔怔地看着。身心俱疲的薛其坤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不少去日本学习的同学受不了煎熬“逃”了回去,他却坚持了下来。
  正是因为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1999年,薛其坤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满腔热忱地回国工作。

每天在实验室工作超过12小时

  2005年,薛其坤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当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41岁的薛其坤是那一批当选院士中最年轻的。
  而薛其坤还有一个比“院士”更加响亮的名号——“7-11”教授。原因是每天早晨7点钟,薛其坤一头扎进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超过12小时,而这样的习惯,薛其坤坚持了20多年。
  薛其坤认为,严谨认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品质。这种追求极致的科研态度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回国至今,他已经培养17位博士后、72位博士和3位硕士。
  如今,薛其坤和他的团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清华大学在基础科学领域的一张“名片”。他也始终坚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享受到幸福,每个人都能用追求极致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诺贝尔奖级别”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3年5月,薛其坤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同年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那一年,薛其坤50岁,“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称为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
  “量子霍尔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效应,它可以用来发展低能耗的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然而,“量子霍尔效应”在应用中需要非常强的磁场,既昂贵、又困难。薛其坤院士科研团队所研究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所谓的“反常”就在于不需要外加体积大、费用高的磁场就能实现量子的霍尔状态,这就为低能耗电子学器件和量子计算等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因此,“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近年来各国物理学家们追求的一个重大科学目标。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领衔的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为薛其坤亲自颁奖。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继铁基超导、多光子纠缠、中微子振荡后,我国物理学再次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代表着我国基础研究的硬实力,一等奖曾连续空缺。2018年度,这一重要奖项连续第6年产生一等奖,获奖者是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团队,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国际凝聚态物理界公认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