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沂蒙老区到文化名城,临沂古今文化交相辉映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8日 阅读 141

《沂蒙情》剧照。


《王祥卧鱼》剧照。
 
    1978年—2018年,在悄无声息中,临沂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轰轰烈烈的40年。40年春风化雨,临沂的文化建设突飞猛进,文化面貌焕然一新,临沂文化,也从封闭、单一中艰难启程,并不断走向开放、繁荣、多元的步履。临沂以40年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积淀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
 
文艺精品提升临沂形象
扩大临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市文艺工作者以宣传弘扬沂蒙精神为己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承传统、接续发力,创作推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尤其是2007年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在参加由文化部社文司、中国文化报社、枣庄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枣庄)首届柳琴戏艺术周暨柳琴戏论坛”一举夺得剧目、编剧、导演、舞美、音乐等十三项大奖,其中,梁福生、吕素芳获演员一等奖,刘莉莉、孙启忠、李俊道获演员二等奖。
 
    2008年,《王祥卧鱼》被选调晋京参加“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6月20日至22日,该剧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倾情上演,轰动京城,感动了首都观众。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和首都观众的高度评价。
 
     作为《王祥卧鱼》的主演,梁福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1976年,自己14岁,在临沂地区文艺班学习柳琴戏。“那时班里有100名学生。”梁福生说,经过4年的柳琴戏学习,1980年毕业后,来到临沂地区柳琴剧团工作。
 
    从参加工作,梁福生因嗓音条件出色,就开始陆续在舞台生表演。但是,好光景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1987年,经临沂地委、行署批准,京剧、豫剧、柳琴三个剧团恢复国营体制,精简人员,京剧团由90余人精简至54人,豫剧团由70多人精简至45人,柳琴剧团由85人精简至36人。
 
    由于众多创作、演职人员转行,老艺人相继去世或退休,柳琴戏表演人才青黄不接,使许多精彩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没有完全继承下来,甚至濒于失传。“从1987年到1997年,十年的时间里,很多同事都转行了。”梁福生说,自己经历了对柳琴戏从不太了解、慢慢学习、喜欢热爱的过程,后来更是把柳琴戏当做一生艺术的追求,自己就这么一直坚守着。
 
     随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市、文化强市。2006年临沂市申报柳琴戏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张金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2年,为更好地保护、发展柳琴戏,整合资源,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成立。
 
    2012年创作推出的沂蒙红嫂题材的现代柳琴戏《沂蒙情》,先后荣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第七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类一等奖,第十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
 
    现在,梁福生作为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演绎管理科科长,仍然活跃在自己喜欢的舞台上。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8年全国基层文艺院团戏曲会演,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上演现代柳琴戏《桃花缘》梁忠诚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梁福生,用风趣幽默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和赞赏……
 
公共文化服务促乡村换新颜
文化让贫困村变身美丽文化村
 
    球场上小伙子龙腾虎跃,农家书屋里村民捧书阅读,舞台上村民们随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虽是寒冬腊月,但每到傍晚,临沂市河东区汤河街道办事处小程子河村的文化广场上仍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改革开放解决了温饱,文化建设增添了快乐,村里人一天比一天开心。”小程子河村村书记许守三说,以前,村里人是“早上听鸟叫,白天听狗叫,晚上听虫叫”,现在是“健身忙,学习忙,跳舞忙”,这都得益于近年来市里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
 
    说起小程子河村的标志性建筑,“小橙子广场”当之无愧。2015年,在相关部门的带领下,“小橙子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占地约7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全部水泥硬化,配有乡村大舞台、健身器材、文化长廊、凉亭、篮球场等文化设施。“以前这个地方就是一处养殖区,村民们在这里养鸡养牛。”许守三告诉记者,村民能跳广场舞,能演庄户戏,还能健身,村民和城里人一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休闲活动场所。
 
    出生于1971年的许守三回忆说,改革开放以前,小程子河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时,全村男女老少的心思都在种地上,基本没有什么娱乐需求,更别说有啥休闲活动场所了。“真正有点儿变化是在1980年左右,那个时候村民就开始现搭戏台唱京剧、吕剧,舞狮,扭秧歌了。”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1988年8月,临沂地区文化局专门制定下发《关于公布文化中心、文化大院标准条件》,明确了乡镇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大院建设标准。1999年8月,又以市政府文件下发了《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至2010年,对照国家标准要求,临沂市集中开展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提升改造建设。
 
    小程子河村也顺应文化潮流,在第一书记和相关部门的扶持下,修建了村图书馆、阅览室、4点半学校、儿童之家......值得一提的是,河东区庄户剧展示馆也坐落在小程子河村,文化正让这个昔日贫困村变身美丽文化村。
 
深挖传统文化资源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沂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深挖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发展文化产业,树立文化品牌。40年间,临沂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认识临沂的窗口,也为临沂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临沭县临沭街道办事处山里村最早与文化“结缘”源于村里的京剧团。 “我们村唱京剧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1941年正式成立的京剧团。听老一辈人说,那个时候,我们村和周边村镇都还没有大众娱乐性场所和戏剧的存在,村民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长夜漫漫,日子过得要多没劲就多没劲。但是二胡声一响,村里人的精气神立马就不一样了。”胡尊跃说,也正是因为群众性文化需要,山里村的村民用山石在村西北空地上垒砌了一个小戏台。
 
   “到我小的时候,每逢春节、元宵节,村里京剧团的成员们都会上台唱戏。十里八乡听说咱村里演京剧,苍马山下入村的小土路上,黑压压的一片人蜂拥来村里听戏。”出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胡尊跃和村里每个同龄人一样,从小就在京剧的咿咿呀呀声中长大。
 
   据胡尊跃回忆,改革开放以来,山里村京剧团越来越受村民乃至外村人的喜爱,不仅本村村民在田间地头忙活着还要哼唱京剧,连外村人也开始纷纷来请戏员们去唱戏。“我还记得那个时候,外村人开着拖拉机,拉着地排车、三轮车来为戏员们带戏服、头饰、管帽等道具,手里扛着刀枪剑戟。戏员们还没到,别村的村民早就已经围在临时搭建的戏台前候着了,可受欢迎了。”
 
   近年来,随着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山里村京剧团的扶持力度,不仅搭建了新戏台,还购买了新戏服,使得京剧团的演出活动日益繁荣。不仅如此,为传承京剧文化,激活传统文化活力,村里还建有两处“山里京剧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山里村京剧团加入“一村一场戏”的演出队伍,每年在外演出30多场。
 
相关链接: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文化事业发展大事记
 
   1984年,9月29日,临沂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并正式开播。此为全区第一座广播电台。
   1985年,1月1日,经地委研究,省委宣传部批准,《临沂大众》报复刊。
   1986年,1月1日,临沂电视台正式开播。
   1987年,9月5日,临沂诸葛亮研究会首届年会在临沂开幕。
   1988年,6月1日,《沂蒙革命军事题材电影回顾展首映式》在临沂举行。
   1990年,5月9日,中国临沂“书圣杯”国际书法艺术大奖赛颁奖大会在临沂举行。
   1992年,4月11日至14日,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临沂举行。
   1993年,6月3日,诸葛亮铜像落成典礼暨诸葛亮故里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沂南县举行。
  1994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系列报道《走进沂蒙山》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
  1999年,12月5日,临沂市体育馆奠基仪式在市体育场举行。
  2000年,1月16日,临沂人民广场开工奠基仪式举行。
  2001年,8月30日,为期两个月的临沂首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在临沂人民广场开幕。
  2002年,4月12日,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抗日战争纪念馆动工兴建。
  2003年,10月16日至18日,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暨首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在临沂举行。
  2004年,4月11日,临沂洗砚池晋墓被确定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5年,5月21日至22日,首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在沂南县举行。9月12日至19日,中国临沂(首尔)文化周在韩国首尔举行。
  2006年,9月25日,《沂蒙生活报》更名为《鲁南商报》。11月17日,根据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要求,临沂报业集团成立。
  2007年,8月6日,首届儒家全球论坛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研讨会在临沂开幕。
  2008年,6月22日,中国书法城奠基仪式在滨河景区迎宾广场举行。
  2009年,8月,临沂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
  2010年,9月4日,临沂广播电视发射塔落成,成为临沂市标志性景观建筑之一。
  2011年,5月30日,临沂市图书馆正式开馆,全民读书活动同期启动。6月29日,沂蒙精神纪念馆(后改名为沂蒙革命纪念馆)举行奠基仪式。9月3日,临沂市文化广场正式落成。9月,临沂市博物馆新馆开馆。
  2012年,1月6日,总投资6亿元的临沂大剧院在北城新区举行奠基仪式。
  2013年,6月29日至7月4日,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在临沂市举行。
  2015年,8月13日,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在莒南县大店镇开馆。
  2016年,6月27日,跨界融合舞台剧《沂蒙组歌》在临沂大剧院成功首演。10月27日,临沂市民活动中心启用。
  2018年,6月,省委、省政府公布了《关于表扬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的通报》,临沂市以优异成绩蝉联第三届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荣誉称号。
记者 王晓 褚菲菲 整理
 
数说临沂文艺事业发展
 
1978年,临沂地区京剧团排演了由魏树海、刘天放等创作的现代京剧《一家人》,在山东省戏剧汇演中获得一等奖。
 
1979年,临沂地区京剧团排演了由老剧作家王慎斋创作现代《火线桥》,参加山东戏剧会演获得一致好评。
 
1989年9月,临沂地区柳琴剧团,以现代戏《蟹子湾》(编剧李应该)参加山东省艺术节,获编剧、导演二等奖。
 
1994年,电视连续剧《向往》、大型歌舞剧《沂蒙丰碑》、图书《沂蒙丰碑》、电视新闻《今日临沂》获山东省“七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2005年,《沂蒙颂歌》作为第八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剧目,获得新剧目奖等21个奖项。
 
2009年,电视连续剧《优秀沂蒙》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省第九届精品工程奖;电影《沂蒙六姐妹》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华表奖”、故事片奖。
 
2016年,创作推出大型跨界融合舞台剧《沂蒙组歌》,荣获第十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音乐类二等奖。
 
2018年,以临沂市费县崔家沟村在精准扶贫中实施整体异地搬迁、彻底摆脱贫困为素材,创作推出了现代柳琴戏《崔家沟》,入选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

文/片 本报记者 褚菲菲 王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