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专家学者齐聚老区畅论沂蒙精神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5日 阅读 146
    11月23日,“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党群关系理论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理论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集中研讨和精彩交流。
 
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副院长张新刚:
传承沂蒙精神,离不开重塑党群关系


 
    研讨会上,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副院长张新刚从沂蒙精神的本质特质、沂蒙精神的辩证解析以及沂蒙精神的价值弘扬等方面发表了见解。
 
    张新刚认为,由于产生的时空条件不同,形成的具体过程不同,每一种革命精神都各有特色,沂蒙精神作为党的精神也具有自己的特质。但是,沂蒙精神离不开重要的党群关系,党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人民之所以自觉自愿付出,一是党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了群众身上,二是党员干部良好形象感染了人民,三是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工作。
 
   “今天学习沂蒙精神,重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先要把党作为服务者这一主动、主导方面抓好,坚决彻底地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张新刚认为,我们的党作为人民的先锋队,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获得群众支持。从自我做起,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伟大的自我变革。
 
   “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把党内的事情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下更大力气挖掘宣传老一代革命家如何不忘初心、坚持信仰、维护核心、服从组织、完成使命的奋斗精神和经验教训。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部主任熊钦和:
把沂蒙山独特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组织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部主任熊钦和表示,对于临沂来说,要充分利用沂蒙山独特的红色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教学优势转化为领导干部和学员的素质、能力。
  
    让沂蒙精神落地开花,更接地气,熊钦和认为还要利用和发挥好现有的教学机构,如党校、党性教育基地等单位,把沂蒙精神的研究成果结合教学实践,使之通俗化、普及化、群众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沂蒙红色基因不但在党员干部中传承,而且进学校,入基层,形成一个广泛而持久的氛围。”他表示。
 
    同时,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历史文化遗迹,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保证和基础。要加大沂蒙红色培训人才培养的力度,形成一支“靠得住”、“有本领”的人才队伍,为宣传、弘扬沂蒙精神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熊钦和认为还应拓宽弘扬沂蒙精神的渠道。目前井冈山具备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已达304家,2017年井冈山共举办培训班7818期,培训学员46.17万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借鉴井冈山培训模式的成熟经验,扩宽弘扬沂蒙精神的渠道,培育和发展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服务沂蒙精神的教育弘扬,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老区发展、提升地方形象的红色教育产业优势。”他表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主任王友明:
全面科学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和本质内涵 


 
    “我曾在临沂工作过,对沂蒙这片红色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主任王友明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对于沂蒙精神,他也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王友明认为,沂蒙精神既是沂蒙山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沂蒙精神其内涵与外延理应都有新的拓展和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和本质内涵应当是恒定的。
 
   “从价值判断的层面思考,沂蒙精神的核心概念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从事实判断上思考,沂蒙精神的核心概念是‘艰苦奋斗、善作善成’。二者结合共同构成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艰苦奋斗、善作善成’。前句为因,后句为果。”王友明说。
 
    王友明进一步解释道:水乳交融,反映的是党政军群之间信念一致、情感相通、亲如一家的精神状态。生死与共,则反映的是人民把党看成“大救星”,坚定跟党走,拥军支前,军民团结如一人,形成牢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向着共同的敌人决一死战的壮烈情怀。艰苦奋斗,反映的是沂蒙地区的党政军群,在极端险恶的斗争形势、极端艰苦的斗争条件下,不怕苦,不怕死,攻坚克难,艰苦斗争的生动写照。善作善成,反映的是沂蒙地区的党政军群,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开拓创新,善于胜利的历史真实和客观现实。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志勇:
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赢得民心


 
    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小冈村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志勇表示,这种精神谱系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地域实践中形成的,内含丰富、博大精深。
 
    而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特征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握沂蒙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时,要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高度来看沂蒙精神,要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宽阔视野把握沂蒙精神的实质。李志勇认为,“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沂蒙精神的背后是党心党魂,中国共产党以初心唤起了沂蒙群众的民心,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
 
    他表示,精神是有结构的,沂蒙精神也可以从党群同心、以心换心和秉持出新三个层面认识。“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赢得民心。”李志勇诠释在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的要义,首先要发挥好党的优势;其次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还要做出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徐闻:
弘扬沂蒙精神要在传承上下功夫


 
    “无论是研究如何概括沂蒙精神,还是研究对党的建设启示,最重要的是要落脚到传承上。”研讨会上,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徐闻说道,在新时代要使沂蒙精神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不仅我们这一代传承,而且要代代传承。
 
    徐闻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90后干部越来越多。年轻干部有自身的优点,但有的同志党群关系等问题理解上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沂蒙精神传承时要考虑到干部队伍的成长经历、思想状态、思维方式和工作环境等,更多地利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使党员干部对党史、国史、民族史,对民情、民意、民心有更直观和深刻地把握。”他说。
 
    传承红色基因,更要从娃娃抓起。徐闻说,推动红色教育理念、形式、载体、内容等创新,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把红色基因教育融入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和日常生活,通过现场讲解、现身说法、专题播放、网络点播等形式,把红色故事、革命传统讲生动讲具体,把大道理讲真讲活讲实。”他说。
 
    同时,徐闻表示,传统文化需要“双创”,革命传统文化也需要“双创”。要抢救性地做好“老”的文章,进一步挖掘整理史料,组织编撰根据地史等档案资料;同时做好“新”的文章,用更富有时代性的新话语、新形式、新载体,讲好沂蒙精神、讲好沂蒙故事,让大家听得懂、听得进去。
 
文/记者 王逸群 徐文敏 孙飞霞
片/记者 褚菲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