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40年 改革一直在路上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8日 阅读 221

   从1977年冬恢复高考,至今整整40年,40年高考,改革不断。从恢复高考、减少高考科目,到高校扩招、自主招生……改革与完善高考制度方面的探索没有停止过。正逢高考,本报记者为您讲述不同的高考故事,感受几十年来高考改革呈现出的诸多亮点。

1977年高考生刘敬瑞:
高考恢复,从此吃上“国库粮”

“高考恢复了。”1977年9月中旬的一天,刘敬瑞的本家哥哥专门找到他,告诉了他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刘敬瑞心里又惊喜又疑虑。“十年浩劫,我们这一代人上大学几乎成为遥不可及的梦。这次的机会让我激动。”

当时的困难可谓重重,当考上大学就能脱离农村,吃上国库粮。刘敬瑞是代课教师,每月12元的工资要交生产队6元买工分,而公办教师每月工资在40—60元,人们戏称为“一个阶层中有两个阶级”。考上大学就能当上公办教师,跳出教师阶层中的“代课教师”阶级。

1977年12月10日,山东省高考的第一天。“那是一个阴天,西北风刮的很紧。考场非常简陋,桌椅破旧不堪,门关不上,窗子上的玻璃还破了一块,冷风一阵阵向身上扑来。”刘敬瑞说,记得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这篇作文他感觉最满意但也最担心。他写的是1972年10月30日他自己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秋假当“老师”的事情,由于他亲历的又有点搞笑的事情,作文写得很顺利,不知不觉就写满了三页纸。

刘敬瑞说:“考完后一打听,考生大多写的毛泽东逝世那一天。当时强调的是突出政治,阅卷老师会不会因此而给我打低分呢?如果那样的话可就砸锅了!这件事令我惴惴不安,直到录取通知书下来我才放下心。”

之后的体检和政审刘敬瑞都顺利通过。大学,终于向他敞开了大门!1978年2月底,他背着背包,提着行李,走进了大学。从此开始了几十年忙碌而充实、紧张而有秩序的大学学习、教学、科研、管理生涯。


1999年高考生徐志强:
赶上高校扩招,我踏进大学校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左右,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当时只顾埋头学习,也不太关注新闻,还是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高校扩招的消息。”当年的高考生,现在在市区一家银行工作的徐志强说。1998年首次参加高考,他没有挤上独木桥,复读了一年。正是他复读的这一年,赶上了全国高校扩招,他顺利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招33.1万人,这样当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153万,招生增幅达到42%。

    高校扩招的消息,给了徐志强和同学们莫大的鼓舞。“感觉考大学可能不是那么难了,有奔头了。”备考的紧张气氛让班里的同学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得知高校扩招的消息后,徐志强第一时间和家人分享。

    “尤其对于我这种成绩不是太好的考生来说,扩招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徐志强说,按照平常的成绩和往年的录取率来说,他最多能考上专科学校。那年他最终考上了当地的一所本科院校。

    “能赶上那次扩招,我是幸运的。”从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录取率为个位数,到1999年扩招之后录取率大幅提高,高校扩招为无数考生及其家庭圆了大学梦。此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

2003年高考生郭雯:
高考提前,遭遇噩梦般的数学卷

    距离郭雯高考已经整整14个年头了。可是每到高考季到来,郭雯还经常梦见自己参加高考,答不出题目心急如焚,从梦中惊醒。郭雯坦言,2003年高考对她来说,的确一场噩梦。

     2003年,19岁的郭雯正在莒南一中的教室里埋头苦读。2002年郭雯首次高考,成绩不理想,她选择了复读。2003年,高考时间破天荒地提前了一个月,“黑色七月”变成了“黑色六月”。

     高考前两个月,非典来了,人心惶惶。“高考进场前,每个人都测体温,不由得制造紧张气氛。”郭雯说,有的同学考前一两个星期不敢洗澡、洗头,怕自己感冒发烧,不让进考场。

    高考提前、非典来袭,在郭雯看来,这些都不及数学卷给她的印象深刻。由于教材大纲的改变,郭雯复读时要学习数学的很多新知识。“感觉整个‘高四’都在用来学数学了。” 郭雯清晰地记得,她拿到数学卷时先浏览了一下,当时就感觉题目不正常。

    从选择题开始,郭雯有些懵。“很多选择题是蒙的,到填空题蒙都没法蒙了,空了好几道。”做简答题时,郭雯已经满头是汗了。“除了前两道题会做,有的大题连题目都读不懂。”脑子里一片混乱,腿在发抖,距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郭雯放弃了。

    “复读了一年,心理压力挺大,数学又做的这么差,感觉这一年白费了。”走出考场,郭雯的眼泪就掉了下来。事后,她听说,这一场的确击垮了很多考生,有的考生考完数学心里崩溃,直接放弃了后面的考试。

     成绩下来,郭雯的数学考了91分,勉强及格。总分超当年本科线21分,顺利跨进高校大门。然而,那年高考,那一场的心急如焚、坐立不安让她终生难忘。
临沂大学教授孙世军:
让考生有更大的获得感
是高考综合改革落脚点

在1981年参加高考的临沂大学教授孙世军认为,我国高考制度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中逐渐完善的。 1977年重新了恢复高考,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恢复高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拐点,更是许多人的人生拐点。

1999年的扩招,持续了13年。主要目标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这项改革提高了高中升学率,提高了国民素质,对于发展经济,拉动内需,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也伴生了教育质量下滑、基础设施不足、制度和模式缺陷等诸多问题。

“高考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衡量高考综合改革成效有很多标准,最根本的一条是考生和家长的感受度,这是社会认同的基础。让考生和家长有更大的获得感,应成为高考综合改革的衡量标准、成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孙世军说,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一定会尽快取得预期成果。


相关链接:

高考历史改革大事记: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方法。

    1994年,自费上学,双向选择。

    1997年,由国家“统招统分”改革为“双轨制”。

    1999年,高校扩招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序幕。

    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和婚姻状况限制。

    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7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14年9月,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实施意见,启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2016年,全国26个省份使用统一命题试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