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高端“智造”,罗庄陶瓷涅槃重生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6日 阅读 242


  陶瓷,给罗庄带来了财富和荣誉,但也历经了大起大落。2015年,建陶行业遭遇寒冬,面对全国陶瓷产业产能过剩、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顶着高耗能、高资源、高污染、低税收“三高一低”帽子的罗庄陶瓷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17年初,临沂市委、市政府下达了《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临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园的通知》的1号文件,批准罗庄区建设临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园,要求打造成新旧动能转换先行示范区。如今,罗庄陶瓷产业搭乘临沂“退城进园”实施方案的快车下,通过环保、产品创新、技改、品牌等法宝,实现了涅槃重生。


旧貌换新颜
罗庄陶瓷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敞亮、整洁、没有粉尘,没有异味,走在华宇国际控股(志强陶瓷)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内,全封闭、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持续运转,处处勾勒出建陶行业崭新的未来图景。
  华宇国际控股(志强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兼营销总监于梦迪告诉记者,他们企业非常注重环保设施的升级改造,喷雾塔和窑炉完全使用天然气,烟气采用业内最先进的脱硝脱硫除尘一体化处理工艺,完成省第四时段陶企排放标准的环保设施建设,污染排放减少近70%,提前达到山东省2020年的环保排放标准。
  其实不止是志强陶瓷,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罗庄区各大建陶企业纷纷在绿色生产上“下注”。目前超低排放、车间除尘、厂区绿化、道路硬化、优化美化厂容厂貌、按时洒水清洗都已成为罗庄建陶企业的统一标准,“脱硫、除尘、湿法静电除尘”也成了罗庄区建陶的标准环保模式。 
  罗庄区政府经济运行办公室主任李继葆告诉记者,罗庄陶瓷已有4500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罗庄产区开始大量兴建陶瓷生产线,开启了现代化大生产时代。2009年,罗庄产区成为内墙砖产量第一的产区,2013年,罗庄产区的产能突破7亿平方米。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实施,高投入的环保改造,促使罗庄产区的大产能时代终结,罗庄陶瓷也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现在的罗庄陶瓷企业,早已不是原先的‘高耗能、高资源、高污染、低税收’的代名词,而是绿色环保、自动化、智能化的体现。”李继葆说,他告诉记者,2015年实施新《环保法》开始,区委、区政府下决心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退城进园”工作,明确利用3年的时间,逐步淘汰关停落后产能60%,其中,规模以上陶瓷企业90家近150条生产线,已关、停、并、转54家79条生产线,截至目前,罗庄区建陶行业共36家71条生产线,已圆满完成“退城”工作。

产品升级
陶瓷企业实现从工业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变

  “以前不注重科技创新,简单的扩张和复制就可以赚到钱。而现在,如果还是如此,那就是死路一条。”李继葆说。
  多年来,罗庄陶瓷企业一直都走在技术改造的道路上,其中临沂双福建陶最为典型。该企业先后投入1亿多元技改资金,主要用于环保治理和改造窑炉及新上现代装备方面,企业环保治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技改投入带来产品品质提升,新研发的通体大理石瓷砖花色与真正的大理石原石相似度高达99.9%,受到国内外市场热捧。”临沂双福建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芝说,他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达到300万元。
  尝到甜头的不止双福建陶,志强陶瓷也同样重视产品创新。“单纯拼产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企业更注重产品的创新。”于梦迪表示,鉴于行业内陶瓷大板制造的兴起,他们公司顺势而为,自主研发推出了新材料陶瓷大板和陶瓷薄板,不仅从源头上降低了建筑陶瓷生产所耗用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还实现了产品附加值的大幅提升。
  “相较传统的大理石瓷砖,薄板厚度仅为5.5mm,原材料资源节约了近60%,综合能耗下降了55%,重量比传统瓷砖下降了30%。目前已建成1条生产线专业生产新材料陶瓷大板和陶瓷薄板,未来规划建设6条高档陶瓷薄板生产线,生产线全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虽然一线员工由原来的1000人精简到现在的300人,但产品附加值足足提升了3-5倍,总体利润较原先翻了2-3倍。”于梦迪说。
  从2012年开始,罗庄陶瓷行业每年技改投入均超过5亿元,先后引进了高端喷墨打印机和自动化包装线等先进设备,使罗庄陶瓷成为全国陶瓷同行业装备水平最高的产区。

装备升级
罗庄陶瓷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机械手灵活地进行定位、抓取,然后猿臂轻舒,提升、旋转,将一摞摞陶瓦码放得整整齐齐。穿着整洁工装的工人坐在舒适控制室里,手指轻按按钮,就能完成从配料到自动打包入库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这样的陶瓷生产场景即将在临沂新天地陶瓷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出现。
  负责萨克米·新天地高科技陶瓷项目负责人张子发告诉记者,2015年,环保风暴时,公司积极响应市、区政府“退城入园”政策要求,关停了12条生产线,年产6000万平方米规模的江兴建陶厂。“环保风暴让我们意识到,原先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已经行不通,企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而且越早转型越早能占据主动。”
  为重新树立和塑造“天地磁砖”的品牌,新天地公司与陶瓷机械行业最古老、最先进的意大利萨克米公司强强联合,合作建设萨克米·新天地高科技陶瓷项目。据悉,该项目占地305亩,总投资7.4亿元,建设两条年产700平方米新型墙地砖生产线,主要生产新型薄板、现代仿古砖、数字布料通体大理石;两条年产6000万件高档日用瓷生产线,主要生产高档艺术瓷、高档骨质瓷,项目建成后,实现产值6.6亿元,利税1.2亿元。
  “智能化是陶瓷行业的一场逆袭。萨克米公司过去15年在欧美市场的占有率达95%以上,技术达到欧洲工业4.0的标准,符合中国智能制造2025标准。”张子发说,他认为,当前陶瓷低端市场堵塞拥挤高端市场顺畅空旷,机器换人不但解放相应生产环节的人力,还能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使陶瓷产品向高端市场迈进,陶瓷企业也能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大步向前。

傍上“互联网+”
罗庄陶瓷借力示范园,打造“中国北瓷都”

  在陶瓷行业中,“有盘子无牌子、有销量无地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罗庄陶瓷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罗庄陶瓷企业着手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区域性品牌,叫响罗庄陶瓷名号。
  日前,在中国陶瓷博览城内,中国智造陶都展览馆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场馆内的已进入到最后的布展。首批进入馆内布展的北京市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罗庄区域总经理刘冰洁表示,今年8月,他们与罗庄区政府达成协议,计划未来3年投入2000万元,建设中国内墙砖产业网。
  “平台预计11月上线推广,届时将囊括罗庄陶瓷行业36家企业与上千家门店,为罗庄陶瓷行业实现‘卖全球’,切实助力罗庄陶瓷产业品牌化推广。”刘冰洁说。 
  据了解,临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园已开工建设。园区以中国智能制造为整体发展思路,建设智慧实体园区、智慧管理平台、海尔COSMO大规模工业化互联网定制平台、智慧物流等板块,形成生产地砖、墙砖、日用瓷、工业陶瓷、文化美术陶瓷、特种材料陶瓷为产品的产业集群。园区计划容纳陶瓷企业36家,陶瓷生产线60条,全面投产后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解决就业人口5000人。
  “园区以‘陶瓷生活产业集群’的总部业态,打造永久性地标式城市名片,打造‘鲁瓷’品牌中心,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北瓷都’,实现‘南有佛山,北有罗庄’的长远发展目标。”刘夫庆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