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11日讯 (记者 王晓)10日,临沂一中校本部学生郭洪恺、董政收到了清华大学发出的第一批录取通知书。。他们分别被清华大学化生类(生物科学)专业、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协和)专业录取。
在去年第26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当时正值高二的郭洪恺获得全国第5名,现场签约保送清华大学生科院;董政获得全国第7名,签约保送清华大学协和医院实验班。清华大学发出的第一批录取通知书获得者均为保送生,包括语言类保送和五大学科竞赛保送,共179人,其中,郭洪恺、董政在列。
郭洪恺告诉记者,10日上午接到学校的电话,虽说已经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了将近4个月,但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心里还是有点小期待。“打开录取通知书,3D‘二校门’就出来了,有惊喜。”郭洪恺说,录取通知书是清华师生共同打造、手工定制的,在新版录取通知书上,出现了一座精致立体的清华“二校门”。
董政打开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看到一座独具科技感的微型“二校门”跃然纸上也很惊喜。“觉得很高大上。”董政说,后来看清华大学官博介绍,参与此次新版录取通知书工艺设计团队的管玉磊为清华美院2018届硕士毕业生。
郭洪恺和董政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送给新生的特别礼物-—科普经典名著《从一到无穷大》。“收到当天,就好好阅读了这本书。”郭洪恺说道。
11日,记者采访了两名同学及他们的班主任魏衍功和刘海涛。原来,在郭洪恺和董政学习奥赛生物的路上,发生了很多故事,最终,他们坚定了步伐,一路高歌猛进,一起考入清华大学。
郭洪恺:学习力超强,面对外界心无旁骛
郭洪恺(右)和班主任魏衍功
当年,郭洪恺的中考成绩是688分,如愿进入临沂一中校本部学习。“那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奥赛生物,就选择了这条路。”郭洪恺告诉记者,高一进入奥赛生物班学习,一开始觉得这门学科很有意思。
文化课学习+奥赛生物学习,整个高一学期,郭洪恺的学习可以说文理兼备。郭洪恺的班主任魏衍功说,郭洪恺是一名各科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他的学习力超强,人文情怀+理性思维,是我对他的评价。”魏衍功告诉记者,郭洪恺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外界的事情,可以做到心无旁骛,这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非常不容易。
其实,郭洪恺在奥赛生物的学习中,有段时间差点就放弃了。在和家人,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幸亏有班主任的话激励着郭洪恺,让自己在奥赛生物的这条路上,有了方向有了目标,能坚持走下去。
虽说才收到清华大学化生类(生物科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但是郭洪恺已经在清华大学学习了近4个月了。“到了学校才发现,整个班里的同学,都是各省很优秀的代表,就觉得其实自己也挺普通的。”面对记者的采访,郭洪恺表现得非常谦逊。
在清华大学学习的这段时间,郭洪恺有很多感触。整个班有35人,都是来自外国语学校或者全国很有名的高中,让自己不敢有丝毫的松懈。郭洪恺说,希望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多掌握其它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学识。
董政:专业必修课全英文,自己丝毫不敢怠慢
董政(左)和班主任刘海涛
董政和郭洪恺作为临沂一中奥赛生物班的同学,从最初30多个人到最后剩下12人,这其中的残酷和艰辛,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很难想象。
中考成绩691分,那时的董政就做好了进入奥赛生物班的准备。“我自己很喜欢生物,就想着能进一步学习它。”董政说,选择奥赛生物的学习,家里人没有太多的意见,其实都是自己决定的。“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能不能走下去,就是想试一试。”
在学习奥赛生物中,董政觉得,生物学就像一个博物馆一样,通过动物学、植物学的学习,让她更加热爱生活。“因为热爱,所以会觉得很有意思。”董政告诉记者,现在想一想当时学习奥赛生物的过程,其实记忆里只剩下美好的东西了。“比起在清华大学里的学习,那时候的学习,真心不会累。”董政开玩笑的说着。
作为董政的班主任刘海涛,谈起自己的学生,刘海涛说,在高一的时候就教董政班的数学,等到高二文理分科,自己又成了董政的班主任,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对董政的印象深刻。“她领会能力强,灵活不冒失,拥有独立的思维,听话不盲从。”刘海涛说道。
在清华大学的学习中,董政说,和大一生物系的学长学姐一起学习。专业必修课是生物化学,老师全程都是全英语教学。“我们的英语水平是需要继续提高的。”董政告诉记者,班里有些同学的英语已经达到了英语六级的水平。
专业必修课全英语教学,对于自己的理解是否有难度时,董政说,老师也会放慢语速。“有很多都是专业术语,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困难。”对于之后的学习,在采访中,董政和她的同学郭洪恺也是信心百倍。
董政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协和)专业录取,在清华大学需要学习两年半的时间,在这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董政说,她会更多的学习人文院系或者美术院系的一些学科。然后会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到协和学习之后,还要继续学习4年临床和理论知识,最终完成8年本硕博连读。
这个暑假,董政将在7月14日去日本参加科技交流活动,为期一周的时间。“希望能利用这次机会,让自己学习更多专业的知识。”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