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与孩子更好地相处?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6日 阅读 434

        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当前,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溺爱、威权、家暴、忽视等一系列问题。4月22日,本报联合童星实验学校举办首期高端论坛,特邀青岛大学著名教育专家陈兴华教授为到场家长指点迷津。

孩子的表现,取决于家长的态度
        在各大教育网站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则中外母亲教育孩子的案例:一个2岁半的小孩子走路时不小心跌倒了,“哇哇”大哭,美国妈妈会选择不去扶孩子,而是用坚定的目光鼓励孩子:“宝贝,你会很勇敢的,爬起来!”而中国妈妈会立即上前把孩子扶起来,一边敲打地面一边对孩子说:“宝贝摔疼了是吧?不哭不哭,妈妈打它!”

        陈兴华说,中国的孩子摔倒之后,妈妈的一系列动作让孩子接收到的信号是,摔倒了就会有大人过来扶,于是对别人的依赖和不自信从很小就“种”下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能够看到自己。”陈兴华说,孩子犯错误有的家长就大发雷霆,其实家长自己都管不了自己,怎么能指望孩子管好自己呢?
        陈兴华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禁止孩子乱玩手机、看电视,然而自己却倒在沙发里拿起手机刷微博、聊微信。其实,父母的这些做法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想让孩子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陈兴华说。
放低心态,尊重孩子
        孩子还在襁褓中时,父母盼着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够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加在孩子身上的期望越来越多,有了健康的身体就希望孩子长得漂亮帅气;有了漂亮的脸蛋还希望孩子更聪明,学习更好……很多时候,父母会迷失在对孩子的期望中,对孩子的爱也逐渐退化成了期望和要求。
        “其实,爱的前提是尊重。在家庭教育中,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逐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陈兴华说。

        陈兴华指出,一般来说,孩子第一次叛逆期出现在2-3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很调皮、往往不听父母的话。于是,有的家长通过频繁说教、甚至训斥让孩子听话,并且以孩子“听话、懂事”而自豪。可悲的是,这样的孩子却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不是“附属品”
        在家庭教育中,个别家长对孩子有这样一种想法:“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支配下,一些家长会作出让孩子们非常反感的事情,比如唠叨数落、训斥、打骂、跟踪、看管、支配、包办、制定“达标”式的奖惩机制等。其实,孩子并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在逐渐成长中会形成自己的人格,如果家长以“统治者”的姿态与孩子相处,往往会让“爱”变了味。 

        陈兴华指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应当是: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父母无条件爱孩子,孩子懂得感恩;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在这种关系状态下才能教育好孩子。
        陈兴华说,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有问题的话,那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原因很简单,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亲子关系有问题;亲子关系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如果父母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主动改变,孩子是没法改变的。
        社会在发展进步,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不应该一味充当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更应俯下身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陈兴华简介:
        陈兴华,青岛大学心理学服务地方办公室主任,民盟青岛大学基层委员会委员,师范学院主委,青岛大学心理学院资深心理导师,EAP资深讲师,民盟青岛市委“农科教育烛光行动”特邀讲师,青岛日报社(青报网)、青岛电视台、青岛电台等多家媒体心理专家团特邀专家,青岛市妇联家庭教育专家顾问等,拥有20多年的心理学教育经验和心理咨询经验。
陈兴华精彩语录:
        孩子是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能看到自己。
        对孩子的爱不是期望和要求,而是一种天性。
        真正的陪伴是放低心态,用心陪伴孩子。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努力让自己变成鲜花,就会吸引蝴蝶。
        如果你想要一个健康、富有、快乐的世界,请先为这个世界奉献一个健康、富有、快乐的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