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非小事 预防失眠需培养“睡前仪式感”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9日 阅读 275
  众所周知,睡眠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拥有良好的睡眠能让人精神百倍,一旦失眠就会无精打采。失眠有哪些表现形式?情绪障碍与失眠有怎样的关系?近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薛蓉做客新华网“健康大讲堂”,为公众揭秘关于失眠的“那些事儿”。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薛蓉做客新华网“健康大讲堂”
 
  失眠非小事须警惕多重诱因
 
  主持人:失眠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发病因素是什么?
 
  薛蓉: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加,患有失眠、精神抑郁、焦虑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加。失眠患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入睡困难,维持困难早醒,随着一些人昼夜节律改变,睡眠时相后移,进而出现了不同睡眠障碍的现象,这种现象长期不进行干预容易造成精神疾病,例如焦虑症、抑郁症等。除此以外,失眠还会带来认知方面的障碍。现在很多年轻人睡眠时间很少,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造成一些躯体疾病的出现,例如高血压、甲状腺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发生失眠症状时应该尽早进行干预,不可忽视。
 
  失眠的发病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往往跟遗传、性格、人格有关,但失眠的发生是很多外部因素引起作用,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加重。最主要的是很多人睡眠环境不好,比如晚上睡觉开灯或者依赖于手机等电子产品,还有灯光、噪音、不合理的用药等也会引起失眠,同时倒时差、夜班包括昼夜生活节律发生改变,也常常会伴随失眠的症状。
 
  主持人:失眠与其他疾病有哪些关系?哪些疾病会容易引起失眠?
 
  薛蓉:长期的睡眠剥夺,抑郁焦虑都会导致躯体疾病,例如高血压、溃疡、慢性疼痛,甚至肿瘤等,都跟睡眠剥夺有关。疾病导致失眠,其实最多的还是精神障碍疾病,这些焦虑抑郁的疾病往往跟失眠是相伴相生的,很多患有焦虑抑郁障碍的人是以失眠的形式发病,然后出现情绪的低落。此外,现在还有很多年轻人患有甲状腺方面的疾病,甲状腺素分泌异常对全身各个系统都有影响,患者也经常会出现失眠的情况,但总体来说,精神疾病还是引起失眠的第一诱因。
 
  失眠与情绪障碍互为因果,科学治疗是关键
 
  主持人:请您从专业的角度介绍一下,什么是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有哪些危害?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薛蓉做客新华网“健康大讲堂”
 
  薛蓉:很多人都有情绪障碍的体验,比如焦虑、抑郁、惊恐等,失眠与情绪障碍性疾病有关,焦虑抑郁的人群很多都有失眠的症状。一般来讲,失眠是焦虑抑郁发生的前提,也是诱发因素,所以失眠和情绪障碍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患者的睡眠真正达到质和量的改善后,才能停用抗抑郁药物。
 
  情绪障碍是因为压力、应激情绪而出现的情感异常,其导致的躯体疾病叫先天障碍疾病,比如高血压、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病、心率失常、心梗等。另外,情绪性障碍会导致社会生存能力、工作能力和记忆能力的下降,很多情绪性障碍的人会出现家庭问题,甚至有些人会因为厌世的悲观想法而选择自杀。
 
  每个人都有情绪障碍,比如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消化不良吃不下饭,心慌气短,慢性疼痛,失眠等躯体症状。但是症状超过两周甚至更长时间,程度非常重、影响上班工作,上学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时,这就造成了所谓的抑郁障碍和双向障碍,应该到医院就诊。
 
  主持人:情绪障碍与失眠的关系是什么?
 
  薛蓉:情绪障碍和失眠是一个共病问题,长期的失眠导致情绪障碍,抑郁、焦虑发生的核心症状有失眠,60%—80%的抑郁障碍患者都有失眠症状,而慢性失眠的患者有情绪障碍的也有60%左右。失眠能使的抑郁焦虑障碍雪上加霜影响预后,所以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抑郁和睡眠一起来治才能达到根本改善。
 
  主持人:有很多人失眠了就在网上买一些药,那现在大家对失眠有什么误区?
 
  薛蓉:治疗失眠,应了解失眠发生的病因,首先是睡眠认知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管理,然后才推荐药物治疗,应该科学使用药物。
 
  预防失眠需培养“睡前仪式感”
 
  主持人:针对失眠,有哪些临床评估模式?什么是慢性失眠?如何鉴别慢性失眠与短期失眠的区别?
 
  薛蓉:医生应了解患者的病史,是否有引起失眠的家族遗传史?是否存在药物依赖或精神障碍、甲状腺疾病、高血压等,很多慢性疾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因长期被疾病缠绕,所以伴有失眠。同时,医生也应一并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及睡眠环境卫生,了解患者正在服用的失眠药物,考虑睡眠的病因和发生障碍的相关因素。我认为,首先推荐睡眠认知行为治疗,对患者进行失眠卫生教育。确认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焦虑,再向失眠的患者推荐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有物理治疗,放松训练,音乐治疗等。
 
  慢性失眠分不同原因,有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如果每周频繁发作三次,时间超过三个月,这种情况就叫慢性失眠。如果在短时间内,偶尔发生失眠或者发生失眠的时间小于三个月、一周小于三次的就是短期失眠。
 
  很多患者存在几十年的慢性失眠发病史,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伴有躯体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同时还伴有精神的共病,如焦虑抑郁,这类患者需要警惕慢性失眠背后的情绪障碍、精神分裂和双向障碍。此时,应增加很多量表评估,焦虑量表、睡眠量表以及对患者进行客观检查。现在有简易型的睡眠监测,即测评患者的睡眠效能、睡眠结构是否满足睡眠、做梦时长等。
 
  短期失眠要进行早期干预,否则就会引起慢性失眠的转化,容易合并抑郁的发生。
 
  针对失眠的治疗,首先考虑CBTI,即失眠拥有正确认知。很多人对睡眠过度恐惧,认为自己睡不好觉,但在进行客观检查后发现他睡着了,只不过是浅睡状态,所以我们要建立对睡眠的正确认知。
 
  其次,要有良好的睡眠卫生教育,建立一个睡眠的仪式感及正确的昼夜生物节律。每晚睡前要关上大灯卧室保持昏暗灯光,提前洗脸、漱口,建立睡眠仪式感,晚上尽量不做运动,下午四点前不喝咖啡,不在睡前吃食物,不能让食物刺激大脑。同时,一定要建立优质的睡眠环境卫生,要无噪音,并减少看手机的机会。如果睡眠效率低,可以进行睡眠限制疗法,即做一些其他的活动,等想睡觉时再躺到床上。此外,学会放松身心,可以听催眠音乐、做瑜珈。
 
  有了失眠症状,并且症状持续两周以上,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来医院咨询并做一个科学的管理,医生会一些评估,给病人推荐药物。
 
  主持人:对于浅睡的睡眠者您有什么建议?
 
  薛蓉:睡眠8小时不单是量的问题。从清醒逐渐入睡、潜伏期进入浅睡到深睡眠,再进入到做梦期,整整晚有四五个周期,如果做睡眠客观评价,有些患者没有深睡眠期,即整夜大多在浅睡眠的情况下,那日间功能就会有影响如白天没有神清气爽,没有精力和活力,精神运动速度也慢。这个时候就要进行药物干预。很多人伴有焦虑抑郁症状,需要服用治疗焦虑抑郁的药物,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