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 本报记者 李丽 徐佳
一束经过加速的质子束,以0.7倍的光速穿透皮肤准确到达肿瘤细胞,瞬间释放布拉格峰,以最大剂量作用于肿瘤,而周围的正常组织毫发无伤。
7月20日上午,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山东省质子中心负一层,1号患者毛先生自主走进质子治疗室接受治疗,于金明平静地跟在患者身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一刻,于金明等了27年。1995年在哈佛全球质子大会上,于金明创造性地作了关于“质子旋转放疗设想”的报告,这也是当代中国医学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会议上的梦想:用质子造福百姓。
此刻,梦想照进了现实。
从“精确”到“精准”
“质子治疗是国际最尖端的放疗技术,它有独特的物理学优势,疗效好、损伤小。”7月13日,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治疗系统临床试验启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开篇就点明了质子治疗的特性。
质子治疗是放射线治疗的一种。质子进入人体后,在射程终点处形成的尖锐剂量峰,被称为布拉格峰。通过调制能量展宽布拉格峰可以使其覆盖肿瘤。
质子治疗就是利用布拉格峰效应,通过很低的能量照射进人体,然后在肿瘤位置的深度“引爆能量”,从而杀死肿瘤细胞,也称为“定点爆破”。质子在爆破后,能量迅速下降,直至归零。也就是说当射线穿透肿瘤后,几乎没有能量了,所以不会损伤肿瘤周边的器官。“质子治疗技术会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保护肿瘤周围的敏感组织,打个比方,传统治疗是‘炸弹’,质子治疗就是具有精确制导装置的‘导弹’。”于金明说。
对于“精准”的执念可以追溯到1983年于金明本科毕业刚参加工作时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他见到病房里正在抢救一位病人,细问之下,得知这位病人是因为乳腺癌放疗而引起了放射性肺炎。那时大学里并没有专门的放疗课程,但这次经历让于金明认识到传统“粗老笨重”式放疗的副作用。
“我一直都在想如何突破放射治疗的两个瓶颈?”从那时起,于金明就给自己定下了两个突破目标:一是将放射治疗的靶区画得准;二是让靶区照得准。
确定了突破方向,于金明和团队数年如一日,每天凌晨4点多就到CT室,模拟定位进行科研攻关,两个包子一碗汤就是他们的早餐标配。同时,他们还研究借鉴了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肿瘤治疗指南。十年磨一剑,在于金明的带领下,团队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突破,获得了三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比较好地解决了画准靶区和照准靶区的难题。推动作为肿瘤治疗第二大手段的放射治疗从“不精确”发展到了“精确”。
2011年,于金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我国肿瘤精确放疗的奠基人。
“应该称为奠基人之一。”在采访中,于金明说,很多老前辈没有现在的科研条件,同时这也是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
如今学界又提出了“精准”的概念。“‘精准’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于金明介绍,就是将生物、分子和基因等元素加入“精确放疗”当中形成的新的含义,不仅指原来解剖学和物理学意义上的精准,还扩大到一些生物学意义上的精准,有了更深的含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肿瘤的治愈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而质子治疗就是“精准放疗”的一种方式。于金明坦言,质子治疗具有设备结构复杂、基建难度大等特点,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经验等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干就干最好,争就争第一
每年春节,于金明都会给全院职工写春节贺词,虎年春节贺词的题目是《“爱”拼才会赢》。于金明经常自嘲不是毕业于“双一流”名牌大学,但他一直把“争第一、求完美”当座右铭:“争第一意味着最忙;求完美则意味着最累。因为我深知一个道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于金明担任院长期间,是山东省肿瘤医院发展最快和最好的时期,他认为这得益于医院“拼搏基因、创新基因、和谐基因、开放基因”和“干就干最好,争就争第一”的文化内涵。他在贺词中深情地写道:“我也常常问自己,在医院发展的长河里,是想留下流星那样短暂的辉煌,还是留下拼搏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答案当然是后者。”
质子治疗系统作为核电项目,施工难度大。但项目却创下从申报到落地仅用132天、从开工到搬入仅两年半的两个奇迹。这不仅得益于多方的共同努力,也得益于山东省肿瘤医院有一个“拼得上,打得赢”的团队。
有条件就要上班!在脚骨骨折期间,于金明坐着轮椅查房,不肯耽误一分钟,“人休息,肿瘤不休息,患者等不了。”他说,“我们就是一帮疯子一样玩命工作的人。”
今年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放射肿瘤学团队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记集体一等功,并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这所始建于1958年的医院,如今仍保持着无限活力,连续十一年位居复旦版“中国肿瘤专科声誉排行榜”第六位、省级肿瘤专科医院之首。医院坚持“引培并举、重在培养”的原则,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长江学者青年专家和“万人计划”专家等10余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60余人,形成了“70后掌舵、80后领军、90后骨干”的可喜局面。
于金明将自己获得的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和院士奖金共计220万元捐献出来,在省肿瘤医院设立了“于金明院士科技创新基金”;捐出近年来科研奖励220万元设立了“山东省肿瘤医院科技创新奖”;为了鼓励团队发展和创新,每年都会把自己名下几十万元的课题奖励费归入医院的奖励基金,专门奖励院内在肿瘤治疗和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就的职工。去年,潍坊医学院70年校庆,于金明院士携夫人于安伦捐赠爱生创新基金100万元,助力母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锚定一个目标,出于公心,就一定能干好。”于金明说。
“为医院看家护院的战士、为患者守护健康的卫士、与癌症对决厮杀的斗士、为医学发展拼搏的勇士”,当选院士后,于金明的夫人总结了四句话勉励爱人。
作为放射肿瘤学唯一的院士,于金明很平静:没当院士的时候,没比现在少什么;当了院士也没有比现在多什么,院士只代表当时的成就,不代表现在,也不代表以后。“所以要不断地学习,用今天的我更新昨天的我,用明天的我更新今天的我。”
看不见的战线
站上事业的高峰,于金明仍然不忘起点,他的微信昵称就是“草根于金明”。
1958年,于金明出生在山东潍坊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因为喜欢读书,他不到6岁就上学了,老师都夸他聪明。但聪明换不来学费,家境贫寒的他只能用一双小手,给生产队干零活,干完后让队长在纸上戳一个章,拿着这张纸到村里的学校减免一块钱的学费。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上初中时学校组织看电影,电影叫《看不见的战线》,学生票只需5分钱。可这5分钱,家里就是拿不出来,妈妈向邻居借,邻居也为难。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向老师请假,说孩子生病了……那时候的贫困就像错失的那部电影片名一样,有一道看不见的阴影,笼罩在他幼小的心里。
初中毕业时,妈妈对于金明说:“孩子,别再上学了,回家挣工分养家吧!”作为家里的长子,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于金明知道自己肩膀上的责任。可他实在想读书,哭了一场后,只能噙着眼泪巴望着刚回家的、已是满头白发的父亲。面对于金明热爱学习、求知若渴的眼神,父亲叹了口气默许了。于金明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之余拼命搂草、喂猪、养兔子、养鸡、卖菜……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多挣一些学费,同时也能为家里减轻些负担。满满一麻袋足有100斤的萝卜,他咬着牙扛起来,因为生产队有“标准”:谁能从地里扛起这袋萝卜并放在马车上,谁就可以算是一个壮劳力,就可以记7个工分。身体单薄瘦弱的于金明是怎么扛起那个麻袋的?一半靠的是吃奶的力气,另一半靠的是渴望上学的精神。
高中毕业后,于金明先是在生产队里种田,后又通过了生产队的数学考试,去了村里的社办企业上班。那个时候,上大学要推荐,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推荐根本没指望,就连兵也当不了。他清楚记得,有一年推荐上大学的名单在潍坊市立医院公布,他明知道没有自己,可还是忍不住想去看。那天下着小雨,于金明步行几公里来到市里,仰着头将那些幸运的名字一一看遍,雨水落进他的眼里又流了出来,分不清到底是雨水还是泪水。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于金明考入了当时的昌潍医学院,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肿瘤医院,当时被称为济南的“西伯利亚”。因为这家医院地处济南的西郊,偏僻荒凉,每天只有一班公交车经过。
如今,走进省肿瘤医院,8座半包围型的楼宇拔地而起,正在建设的立体停车场和国际会议中心将通过连廊与每一栋楼相通,“我们院长为其取名风雨连廊,象征走过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省肿瘤医院员工介绍自己单位时如春风吹进心里。
如今的省肿瘤医院像一串晶莹璀璨的“西部明珠”。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内,投资近30亿元的二期重离子硼中子项目即将破土动工。在记者和于金明对话的办公室里,墙上贴着这样的标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左手无名指上的印记
质子是肉眼看不到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在加速器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人体。尽管攀登的起点很“草根”,但于金明攀登的速度却像质子一般惊人。
1983年,于金明一个猛子扎进放疗领域,用几十年时间钻出了世界深度。他和团队将中国肿瘤治疗从常规放疗引领到了以精确计划、精确定位和精确治疗为特征的“精确放疗”时代。
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于金明在国内首次提出肿瘤精确放疗的概念。目前,这一概念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同,由他制定的多项肿瘤实施精确放疗技术规范也被很快推广普及开来。用影像技术勾画出病灶“靶区”,找出病灶,再用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去杀灭它。可以说,医学影像走了多远,肿瘤放疗便走了多远。这种临床与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学甚至基础化学、物理学的完美融合,是转化医学新概念的有力诠释。
于金明应邀在美国肿瘤临床年会上作主旨报告,成为走上国际肿瘤诊疗舞台的中国第一人。他左手无名指上有一个黑点,这是一次晚上看书时,实在太困了、端着书的手落下来正好砸到笔筒里的一支黑色铅笔,就留下了这个永远的印记。于金明经常给同事说的一句话是,“不是我们命好,而是我们太拼命。”
于金明的学生,省肿瘤医院特需二病区主任孟雪,生宝宝的前一天,依然工作在岗位上。“我工作到生孩子前一天不算什么,我老师的脚骨骨折也没耽误一分钟工作。”孟雪说。
2014年3月22日的晚上,于金明从外地赶回济南时由于时间紧张,在下高铁时扭伤了脚。虽然很痛,但他没放在心上,次日上午不顾脚伤,赶到山东大厦参加会议,下午又召开院党政联席会。会议结束后同事们看到他脚肿得像个馒头,都劝他拍个片子看看。结果出来后才知道是撕脱性骨折。即便如此,每天早晨7:45、中午1:45,同事们都能看到坐着轮椅来上班的于金明。“他像一座受人敬仰的高山,一直挺立在那里,成为我们人生的榜样。”同事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向于院士学习,只要还能坚持就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
团结就是力量
一粒质子穷尽速度也不可能杀死肿瘤,而一束质子经过旋转加速却可以像导弹一样射入病灶。
今年上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医院各项主要业务指标继续呈良好发展态势: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0.5%,手术台次同比增长17.4%,收治病人数同比增长12%,药占比同比下降4.36%,医疗收入同比增长21%(远高于国家2.5%)。
7月13日中午,记者在员工餐厅体验了一元自助餐厅,数十种凉菜、热菜和主食,还有水果、酸奶和甜点。近年来,医院大幅度提高职工绩效工资,为职工办理免费理发、干洗、洗车等十件好事实事。在2022年半年工作会上,于金明表示,医院将继续为职工提供更多福利,不断提高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每年春节,于金明都会写一封信,向全体员工和社会各界致以新春的问候,他2021年新春致辞的题目是《团结就是力量》,文中大段引用了著名作家王树增在其著作《抗日战争》中开篇的话——“中国国土广袤,边塞飘雪、南岭飞花;中国人口众多,挽手为岳、哈气成云;中国人杰地灵,豪杰辈出、圣贤代代。”
于金明说,团结就是力量!个人力量是加法,团队力量是乘法甚至是乘方。正是依靠这种向上向善、尚德尚学和团结一致的“家”文化,在面对重重困难、压力和挑战时,团队才能充分发挥“垃圾筒精神”“油条精神”和“麻花精神”,把所有的委屈藏在心底,历经煎熬和锤炼后不断成熟、壮大。
于金明是一个认准了一件事就一钻到底的人,他说,临床医学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他经常讲做放疗不是用手做而是用心做。
1988年,于金明在《Cancer》发表第一篇文章时还没有出过国,那时他就认准了肿瘤放疗这一方向,从3-5分钟的小发言开始,按照“一个方向,一个创新,一篇文章,一个奖励”的节奏,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中国肿瘤放疗领域的领军人物。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不错了,能创造性地做好一件事更难。”于金明经常在医生大会上或者对自己的学生提倡,大家要当“家”而不是“匠”。于金明总是喜欢举这个例子,中国妇产科先驱林巧稚教授在一个产科培训班上对学生说过,如果单纯讲动刀,一个杀猪匠经过培训,练习上几年也可以技法娴熟地开展剖腹产手术,但为什么杀猪匠成不了产科医生或者专家呢?原因就是医生会创造、创新。
于金明有一个观点和大家平常熟知的一句话正好相反:人家常说“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而他认为“宁当凤尾,不当鸡头”。因为鸡头永远是鸡,而凤尾仍然是凤,不是量而是质的区别。
于金明时刻提醒自己,要知足、知不足、不满足。个人生活要知足,心存感恩,不可得陇望蜀;工作创新要知不足,笃学善思,迎头赶上;事业发展要永不满足,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只有永远的进行时。
攀登放疗的珠穆朗玛峰
8:00门诊接诊患者、10:00接受采访、11:00参加新闻发布会、12:00在食堂吃完简单的工作午餐,14:00参加学术会议、14:30接受采访、15:30参加MDT会议……7月13日是于金明院士众多普通工作日中的一天,也是我们近距离跟随于院士采访的一天。上午9点,济南西郊,槐荫区济兖路440号已经是熙熙攘攘,鲁A、鲁B、湘A、陕D等来自全省和全国各地的车辆,K78路、K56路、K191路等公交车来来回回,都驶向同一个地方——山东省肿瘤医院。
一进院右手边,门诊楼略显破旧,一楼出诊医师一览表上,排在左上角第一位的就是于金明:知名专家、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肿瘤放射治疗;坐诊时间:周三上午、周四上午。乘电梯上二楼,胸部放疗2号通道进去第一个房间就是院士门诊。两张桌子一张床,和其他专家门诊没有什么区别。
“不好意思,刚从门诊回来。”10点40分,院长办公室,记者集中采访的长枪短炮已经准备好,于金明一身白大褂进来,头上汗涔涔的,和我们平时在医院见到的医生没什么两样。
7月13日,于金明是绝对的主角,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治疗系统临床试验启动新闻发布会召开。这是国内首家肿瘤专科医院的质子治疗系统投入临床试验。发布会主席台上的于金明西装革履,作为院长进行主新闻发布,一个振奋的消息通过媒体传播向全省:“目前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治疗系统已完成调试监测,并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环境部辐射安全许可审批具备了开展临床试验的资质和条件!”
“就像自己的Baby一样。”说起质子中心和质子放疗,于金明的眼里充满了温柔,夹杂着英语。于金明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展示了他为建设质子中心的每一步留痕,从打申请写报告到基建入场,从引进战略合作到加速器安装,一帧帧图片像过电影一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于金明在哈佛留学第一次看到神奇的质子加速器时,当即怦然心动。
时间拉回到2019年2月8日这一天,于金明写了一篇题为《质子梦 强院梦》的文章。他在文中这样表达: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就像澎湃的春潮一样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一个几十年来我朝思暮想却不敢奢望的奇迹发生了,肿瘤医院发展史上又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去年3月9日给省市领导提交质子项目申请,到7月18日项目作为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一号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短短的4个月零9天,也就是132天,梦想照进了现实!这被国外同行惊奇地称为“山东速度、济南速度、肿瘤医院速度”。
最令人感到可贵的是,至今于金明依然保持着初见时的那份激动,于金明说:“质子是一颗放疗的璀璨的明珠,她有一个布拉格峰,好处是可以把杀死肿瘤的剂量充分释放出来,而不影响周围组织,这是放疗的珠穆朗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