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秋温河王热销看中国酒桌文化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7日 阅读 289
山东是中国儒家文化发源地,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山东酒文化和酒桌文化亦是如此。山东人素能善饮,早已扬名在外,爱能能喝也成为了山东人的一个社会化标签,作为中国的第二大人口大省,山东拥有庞大的白酒消费市场。同时,山东还是礼仪之邦,酒桌上的“规矩”极具梁山好汉般豪爽的风格特征,尤其是临沂,这个滋养诞生了四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山根据地的山东城市,其酒文化更是多了一层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加持。
温河王作为临沂地区的代表性酒品,早已是临沂人日常生活和人际社交的重要介质与载体,时值中秋佳节,温河王销售业绩量猛增56%,喜人数据的背后除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因素之外,最根本的还是中华民族发展数千年的酒文化,根植于中华儿女的行为意识中。温河王的热销成为临沂老百姓酒席上的必备品只是点,由点及面,可以看到的是历经千年发展演变的酒桌文化所承载的情感维系。
待客温河为佳选,酒席入座学问大
山东人喝酒最讲究严格的“程序主义”,落座更是十分讲究,在酒桌上宾主、长幼之分丝毫不能马虎。以圆桌酒席为例,酒桌上一般冲门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亦称为“庄主”,主位对面的位置是和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主位左右两侧分别是主宾和副主宾的位置,辅陪主要安排在主陪的正对面,负责接主陪的班。从辅陪的作用便能看出,在山东能作为主宾副主宾的人,着实是胆识过人,且不说主副陪的酒量如何,纵使是所饮之酒是温河王这类低度数白酒,经过主副陪的“轮番轰炸”,也极少有人能招架得了。
有里有面温河酒,酒桌劝酒门道多
平时敦厚实在的山东汉子,一旦到了酒桌上,再木讷都会像是开了挂般能言善辞,有层出不穷的成套劝酒理论,“感情深一口闷”“人在江湖飘,不能不喝高”…诸如此类,让人啼笑皆非。劝酒其实源于敬酒,敬酒是从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有着社会等级的区分,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所谓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相对没有强制性,但是上对下的互动,也就是回敬或主动敬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
劝酒之于酒桌文化,就相当于温河王之于临沂,得益于后者的滋养,又发展和丰富了后者的内涵。现如今,温河王随着品质的不断升级和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早已是临沂人日常生活和社交等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劝酒文化跟酒文化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的餐饮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发展到现在,虽有了酒桌上的互尊互重,劝酒之风没有古时那么刻板,但依旧是中国酒文化或者说酒桌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与时俱进酒文化,深情厚谊一杯温河酒
中国的酒文化,虽最初源于政治文化,但经过社会发展的变迁,早已下移到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中,逐渐异化为中国人的人际情感。所谓“国家”不过是“家”向“国”的延伸,“家”是“国”的缩小版,外衣不同,内核却一致。
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高于古代社会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酒文化也多是与饮食文化相关。但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酒文化是跟饮食文化无关的,而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与祭祀、庆典等礼仪结合紧密,实质上是属于皇家与当权者的上层文化,这也就不难明白古代政府为何严控酒的产销,其实是权利集中的一种体现,也正因为这个才会有宫廷御酒之说吧。
国讲究的是秩序与原则,家则是讲究伦理纲常,老百姓的酒桌文化只不过是宫廷、贵族酒桌文化的不同群体体现罢了,而这种酒文化所折射出的“游戏规则”,实际上变成了整个社会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撑”。传统社会也好,当代社会也罢,酒文化与人的社会关系、身份象征、权势地位等都密可不分。简单举例,温河王在临沂地区是知名酒品,它有着不同价位的产品区分,隐藏在不同价位背后的消费群体,他们在受教育程度上、拥有的社会财富上等诸多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
总而言之,说起来中国的酒文化,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掌握酿酒技术,酒穿越千年至今,并随着中国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文化发展,逐渐形成了独有的酒桌文化。古人饮酒,长幼有序,习惯以一饮、一干、一尽为序,若长者饮未尽,少者先尽,为不敬。在现代,虽然没有像古人那般严格有序,但是酒桌上的“规矩”还是不能失的,丢了规矩就是丢了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