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贞:一眼地热井的故事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8日 阅读 310
1999年,山东地矿八〇一队工程施工市场领域主要是工程地质勘察、水文水井钻探和基础工程,对第三系地热井施工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钻探领域。

 

当时,为了八〇一队的经济发展和开拓第三系地热井领域,供水工程处承担了八〇一队乃至全局有史以来第一眼1200米地热井项目,在那个年代该井的费用120万,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同样施工风险和技术难度也很大。面对这种情况,供水工程处的领导靠前指挥,深入到一线,经反复研究,确立了由107机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供水工程处和机台在一线成立了党小组,组长吴敬辉,成员有董光珠、赵光贞、刘玉仙等,成立党小组后,认真分析了成完这次钻探任务的有利的条件和不利条件,不利条件就是设备差,钻机只有TSJ1000和BW850/50泥浆泵,钻塔为A18型承载力36吨,Φ89钻杆只有1100米还长短不齐,达不到API标准定尺9.45米的要求,其他辅助设备和工具也不齐全;有利条件是八〇一队钻探发展的信念足、意志坚定,八〇一队有一批技术过硬的机、班长,如董光珠、蒋杰、徐建栋等,有强有力的钻探技术设计的支撑。当时对地热井的钻探设计争议比较大,主要在成井工艺,队专家认为要填砾成井,1200米填砾成井存在两大技术难题,一是孔径要大于Φ400毫米,二是填砾是否到位是个未知数。最后根据第三系地层已达到半成岩状态,采用不填砾成井工艺。
经过一周的筹备工作,107机20人的钻探队伍进驻聊城市聊百集团院内,矗立起18米钻塔,施工现场非常狭窄。按照原地热井钻探设计是三级成井,终孔口径为Φ245毫米。施工至958米时泥浆泵出现故障,没有及时将孔内钻具提出孔内,发生了吸附卡钻事故,报废了300米钻杆。针对这次事故召开了党小组会议总结了事故原因和经验,制定了两项技术措施:一是钻具不能在孔内静止3分钟,二是泥浆要采用化学处理泥浆降低失水量,以减少吸附卡钻的风险。在总结前期的施工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重打锣鼓另开戏,移孔施工,队上拿出了专项资金购买了600米API标准钻杆,机台人员同心协力经过21天的连续奋战,钻探终孔深度1200.8米,达到了预期目标。在胜利高兴之余,终孔提钻时,意外发生了,在提出主动钻杆,提第一根钻杆时提引器崩裂,整个钻具跑钻了,把在场的所有人员吓呆了,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害。怎么办?怎么办?党小组召开会议研究,经过激烈的争论,拿出了处理方案,采用最先进的爆破切割技术,将钻头切掉后留在孔底,钻具提出孔内。经过一番努力,顺利地处理了跑钻事故。
达到1200.8米孔深,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地热井成井是最关键的一步,A18型钻塔承载力只有36吨,整个套管总重量为50多吨,采用了浮力法,1201米套管顺利下入井内,同时应用该井发明的“喷射洗井法”获得了最大洗井效果,地热井涌水量120方/小时,温度45度。
这眼地热井艰难的施工过程,已经过去23年了,但施工的细节和关键技术永刻在心中。(赵光贞 林敬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