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下唱响扶贫壮歌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2日 阅读 405

         8年,近1亿人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以绣花功夫交出优异答卷。在这其中,5万余名第一书记发挥了突出作用。
在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表彰了1501个“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其中就有刘英杰、鲁征、孙传远、邢庆辉、杨哲5人组成的山东省委组织部选派沂南县第一书记工作队。

         38个片区长

         2月22日,正月十一,沂蒙山区,乍暖还寒。

         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正在沂南县依汶镇青杨行村党群服务中心大会议室进行着。会场气氛热火朝天,40余名参会者有老有少,他们主动发言,积极踊跃。
         “……可以说,去年咱们干得很不错,各位片区长都辛苦了!”村党支部书记刘晓军端起茶杯喝了口水,“下面,我再给大家汇报一下今年的计划,今年咱们打算拿出1000亩地搞黄芩种植……”
         伴随着这位沂蒙汉子铿锵有力的声音,驻村“第一书记”刘英杰的笔尖在飞舞。
         眼下正在召开的,是青杨行村党支部2021年“抓党建促振兴”片区座谈会。“片区”,是青杨行村的独创;座谈会,也是这个曾经软弱涣散贫困村的新生事物。而带来这缕新风的,正是刘英杰和他所在的工作队。
         两年前的春夏之交,作为省派第一书记的刘英杰下村报到,还没进村就吃了个“下马威”。“进村路全是坑,我那车后边‘咣’的一声响,下车一看,底盘给磕坏了。”这还没完,刘英杰在村里仔仔细细兜了一圈,发现问题真不少。
         尽管位于大山脚下,自然风景秀丽,但青杨行村整体发展状况堪忧。村里几乎没有一条好走的道路,村中央还有座高高的垃圾山。
         更要命的是,不到700户的村子,每家每户都是各干各的,谁也不关心集体的事。“党员在干,群众在看,还存在不少负面声音”,这一现象随即引起刘英杰深入思考。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找准问题最关键。如何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从而将农村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位?这成为改变全村落后面貌的重要切入口。
         结合村里零散无序的现实情况,刘英杰创新提出了“片区”制度:以15—20户村民为单位划分服务片区,每个片区设一个片区长与一个片区代表,片区长由片区内党员担任,片区代表就由片区里热心集体事务、具有奉献精神、邻里关系和睦的群众担任,共同将本片区治理好、将片区内群众服务好。
         去年年初,“片区”制度正式试水,恰好就遇上一桩难事。青杨行村有一条穿村而过的河道,由于常年失修,河水干涸,全是垃圾。刘英杰和村委商量后,决定清理河道,实施改扩建,一是为了整修水利,二是为今后发展旅游做铺垫。
         可若是整治,原来种在河道边上的大半速生杨都得砍去,村民占地建的各种棚圈也都得拆除,这可是在群众个人利益上动刀。于是,村里首先开起片区长会,动员大家给村民做工作。
         这可难坏了第一片区片区长孙永汉。老孙家就在最核心河道边上,牛棚和杨树,老孙家里占全了。开完会回去,老孙蹲家门口瞅着杨树和牛棚发愣,砍,还是不砍?拆,还是不拆?回家闷了一宿,老孙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赶到村委会,“我先清理,我马上清理,因为我是老干部、老党员,还是片区长,我不做榜样谁做榜样!”
         在38位片区长感召下,河道内杂物一周内被迅速清除,刘英杰的“片区”制度迎来了开门红。随后,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修路、建服务中心、疫情防控……村民的劲儿彻底被调动起来了。
         “你看,就在村中间那儿,河道边上,以前全是村民的自留地,老大一个垃圾山,后来运了快400车才清干净。”刘英杰说。而老孙更是成了第一片区“大忙人”,调解矛盾、监督卫生,忙得不亦乐乎。去年年终表彰,老孙捧回“美在乡村”“优秀片区”两个荣誉称号,乐得合不拢嘴。

         “抢”来的3000株樱桃苗

         一进青杨行村的樱桃大棚,眼前立起一根根孤零零的“杆子”。与蔓蔓枝枝的传统樱桃树迥然不同,这些平均身高2米多的樱桃树苗普遍都“瘦条条”的。它们是经过改良的“俄8”与布鲁克斯,从国外引进,产果早、单果重、香味浓、易修剪,还采用了密植技术,一亩能产六七千斤。
         引进的这些最新品种的大樱桃种苗不算多,青杨行村1300株,安子社区1700株。这3000株樱桃苗着实来之不易。
         加上松林村、东依汶村,工作队帮扶的这4个穷沟沟除了农业之外,没有其他产业。种植用地都是口粮地,村民不敢冒险,种着玉米、花生。去年工作队多方咨询专家,获得种大樱桃的建议。
         说干就干,刘英杰和哥儿几个早晨五点多驱车近1000里赶往烟台考察,相中这组品种。不料,好苗子大家都想要。几番角逐后,他们才“抢”来这3000株樱桃苗。
         如今,这些樱桃苗已在村里200余亩的流转土地上安家,只待明年结出硕果。初步估算,一个大棚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90万元。
         另一边,在松林村高效蔬菜产业园,7个占地42亩的双膜双结构大棚拔地而起。走进其中一个棚里,无数细丝线“从天而降”,尾端拴在一排排西红柿秧上。“这个棚里是今年与浙江大学合作的无土栽培西红柿。”驻松林村“第一书记”邢庆辉轻轻捏了捏细线,“抗倒伏的,西红柿秧长得快,隔一天就得把夹子往上夹一夹。”
         棚里各处不乏高科技元素,滴灌系统、喷雾机,省去了一半人工。无土栽培技术有啥好处?邢庆辉说,棚里种的黄瓜、西红柿用药少、品质好,是真正的绿色食品。黄瓜掰开是黄瓤,又脆又甜。
         产业园采取“村集体合作社牵头领办+党员干部带头承包+致富能手参与管理”模式,去年年产黄瓜达到100万斤,全都输往大型商超。带动就业30余人,增加村民收入35万元以上。

         6个村间小广场

         如今,在安子社区,娃娃们见到鲁征,都会欢快地在前方开道:“鲁书记又来晃悠啦!”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笑眼弯弯,“第一书记”鲁征长得书生气十足。
         其实,驻村之初,鲁征也有不少困扰。“在单位跟同事打交道,和跟老百姓打交道那不是一回事。要是讲话文绉绉的,老百姓可不理。”初来乍到,因为和老百姓聊不到一块儿去,经常碰一鼻子灰。
         和鲁征一起的,还有部里的90后选调生杨哲。他是北大研究生毕业,到部里报到不到三天就进了村。
         两个“书生”面面相觑,打定主意不能坐以待毙,自此有事没事就往村民堆里凑。头天在村头和大爷们喝个茶,第二天在村口跟大娘们唠个嗑。没过多久,村民觉得这俩“文官”还挺有意思,讲的虽然是城里话,倒是接地气儿。
         走村串户,鲁征还真发现了问题。村民们抱怨,村里的路太难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还有村民反映,村里没有排水沟,下雨时,雨水在村道上哗哗流,有的积水路段甚至长了青苔,走道骑车,一不留神就能摔上一跤。“你这第一书记来了,能给俺们解决吗?”
         鲁征说,能。
         随后,鲁征积极协调市县镇各级部门,将破损严重的入村主路铜依路改造成2.4公里长、6米半宽的沥青路。近3.9万平方米的通户道路建设工程尽数完工,还新建了自然村通达道路约2500米。
         鲁征接着和俗称“里子工程”“良心工程”的排水管道建设死磕上了。200余米排水管道修了起来,彻底解决了社区主要街道和易积水路段的排水问题。
         安子社区有别于其他几个帮扶村的一大特点就是,这是一个由六个自然村组成的省定贫困村。之前除了中心村有个几近荒废的篮球场,其他5个村都没有活动娱乐场所。“把每分钱都花在实处,不造景,不搞形象工程。”鲁征给每个自然村都规划设计了一个小广场,不求大,不求气派,只要能给村民们提供一个活动场所。
         如今,6个小广场已建成,健身器材、石桌石凳一应俱全,村民有了茶余饭后唠嗑的好去处。一到傍晚,小广场顿时成了村里的“网红地”,父老乡亲聚在一起拉呱,孩子们在秋千上玩耍,村里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可别小瞧了小广场的重要性,这属于村庄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公共信息上传下达、社情民意收集、公共文明塑造等多种社会治理功能。”杨哲说。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不光是安子社区,四个帮扶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驻东依汶村“第一书记”孙传远,第一天进村时,街巷垃圾遍布,四处可见私搭乱建,唯一的河道更是杂草丛生、垃圾满溢,这个沂蒙山下的小山村,竟全无一丝美丽乡村风貌,让他感到压力巨大。
         为了打造风景秀丽、环境宜居的东依汶村,孙传远争取建设资金700余万元,开始对东依汶河道进行整治提升。一年多时间,东依汶河大变样,绵长河岸蜿蜒1500余米,岸边松柏成荫,怪石嶙峋,一座雅致的景观桥横跨河面。
         当下正逢初春之际,流水潺潺的河面,三两鸭禽戏水,勾勒出小桥流水人家般的优美画卷。
         两年下来,四个村庄共新修三级公路8.4公里,村村通7.3公里,户户通7.8万平米,整理河道3200米,初步统计,已争取用于基础设施改善资金6000余万元。

         千亩花海求振兴

         从“坐机关”到“走田头”,派驻沂南县依汶镇近两年,刘英杰、鲁征、孙传远、邢庆辉、杨哲五人已把自己当成不折不扣的“沂南人”。
         回首驻村之初,五个大男人站在地头,还有点分不清大芋头叶子和滴水观音。如今已能对果蔬种植技术侃侃而谈。“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既掌握了基层工作方法,又对初心使命有了深入了解。”鲁征深有感触地说。
         “咱们就是来打硬仗的,初心不变、干劲不松。”刘英杰感慨,两年间,五个人分村不失联、分工不分家,统筹推进四个村帮扶工作的开展,五人也结下浓浓的战友情。
         两年的帮扶工作也交织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去年春节前夕,鲁征痛失老父亲,赶回去料理完后事随即返回帮扶村,安排春节走访慰问事宜。90后邢庆辉爱人公派国外,孩子由老人带在老家照看,一家三口分居三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一幅幅乡村振兴的蓝图在接续传递。工作队又有了新目标和思路。
         “我们想着,继续把党建引领做好,要给村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4月份前所有道路、水利等设施建设都要完成。”刘英杰说,今年还要继续发展好高效蔬菜产业园、现代林果产业示范园的带动作用,建好产供销链条。联结周边优势资源,贯穿3个村13公里的红色专线道路立项审批,也即将开建。
         “我们村里还有30套原汁原味的石头房,下一步想通过股权合作打造成民宿,整个村在整体上就有了田园综合体的意思。将来第一书记撤了,村民也能做好经营,赚取收益。”孙传远说。
         结合镇党委规划,四个村庄还打算发展黄芩种植,打造千亩黄芩产业基地,形成集育苗、种植、深加工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帮包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致富。“这黄芩是好东西,可入药,还能做深加工。夏天开紫花,远望像大片薰衣草,千亩花海,多好看!”如此一来,又可带动观光、农家乐等文化旅游项目发展。
         大地回春。刘英杰路过新建的村卫生室,一位妇女正带着小孩拿药。这母女看着挺眼生,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其他村过来看病的。“她说你们村卫生室好啊,我们外村的都知道。”刘英杰乐了。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四个昔日贫困村,如今交通四通八达;产业园中,果蔬汲取阳光雨露肆意生长;电商直播间里,年轻一代拿着特产吆喝卖货;小广场上,村民聚集一处笑着晒太阳。初春的沂蒙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来源:齐鲁晚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