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王生浩在湖北鄂州20多天了。问及家里和现在工作的一些情况,内敛的他有些不善言辞,只说家里几辈人都是医生,选择“出征”是必然的决定,他从不后悔。
义无反顾踏上抗疫征程
王生浩出生于兰山区白沙埠镇贾家村,家里几辈人都是医生,他的父亲至今还在老家开着一家中医诊所。
王生浩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是北京朝阳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今年5岁多了,正是有着英雄情结的年纪,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幻想着爸爸变身成奥特曼、变形金刚去湖北打小病毒,等爸爸打完病毒回家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上幼儿园了。
“爱人是很感性的,我在报名的时候是没告诉她的,等知道我要去湖北的时候,能感受到她有千万般不舍,但也理解我的决定,她并没有特别阻拦,只叮嘱我注意安全、也没有其他的言语,同为医生,心灵是默契的,都能相互理解对方。”王生浩说。
团队配合默契,几乎不需要磨合期
“跟他配合起来,真的是连个眼神都不需要,想的都一模一样。” 这是医疗队队长、急诊科主任秦宇红对王生浩的描述。然而,王生浩自己却严谨地表示:秦宇红主任是急诊方向,我是危重症方向,我们看待患者的“角度”是相通的,这是默契配合最主要的原因。在援鄂医疗队所在的鄂州市中心医院的ICU里,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除了各种日常操作外,还会有突发的抢救,所以医护之间的团队配合尤为重要。
“平时看起来慢性子的、柔弱的、刚强的,真到抢救的时候,个个都不示弱,而且可以跟你很默契的配合。” 这样能让指挥抢救的医生有更多的精力用在病人这边。其实来鄂州的路上,王生浩还曾担心医护配合的问题,毕竟队员们来自不同的科室,但是从工作开始的第一天,大家的言行举止中,他便觉得是自己多虑了,而真正打消疑虑的是一次夜班的抢救。
“一位年老的患者突发状况,在抢救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全在患者的生命体征上,需要做哪些操作便直接说了出来,比如我会直接说‘抽血气’、‘跟家属沟通病情’、‘打电话喊麻醉科’、‘连接呼吸机管路’......没有时间具体讲到操作者的名字,但是团队的王旭医生,张玉、兰爽护士,每一个人都清晰的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抢救很紧急,但是一点儿都不乱,很有条理性,经过一小时抢救,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了平稳。”
奋战一线,最苦的是心里对病人的“内疚”
3层防护衣、2层手套、护目镜、口罩……ICU里,全副武装的持续奋战对每一个医疗队队员来说都是体力与脑力的考验。心率120-130,氧合达到97%,对王生浩而言,真正的苦不在于此。
“身体所承受的苦是可以去适应和克服的,坦诚的说,内心更多的感觉是对不起病房里的患者。大多数患者看到我们穿着防护服会心生恐惧,不能像平时那样面对面用表情和眼神交流,做治疗操作的时候,因为会再加一层无菌手套,所以手感和准确度难免会变差,稍有不慎患者就要多挨一针,如果说苦,就是心里这种‘内疚’的苦。”王生浩表示。
“因为这场疫情,大家都憋闷的太久了,待我们战胜疫情后,我想开着越野车带上爱人和孩子去‘撒撒野’,好好的去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谈及关于疫情过后的愿望时,王生浩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向每一位“逆行而上”的白衣战士致敬!
临报融媒记者朱剑锋 通讯员王伟勋
附
王生浩,男,1986年出生于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医世家。现为研究生学历,北大国际医学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治医师。北大医学第三批援鄂医疗队20名医护成员之一。于2020年2月6日18时出发,紧急驰援湖北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