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儿子五岁时,我希望他开始承担一些家务活。这个想法不容易实现,有经验的爸妈都知道,一开始孩子有动力,是因为他们把洗碗拖地当作好玩的游戏,但玩着玩着就没兴趣了。怎样才能持久呢?我想了一个办法,把做家务设置成需要争取的VIP权利。有时我们会玩桌游,赢的人有机会成为清洁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要负责分工,还要对团队伙伴(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工作进行考评。这个方法效果很棒,儿子现在是我们家的家务小能手,长期担任家务项目领导职位,哈哈。方法原理也很简单,就是经济学上常讲的‘稀缺性’,我把做家务这个原本没什么吸引力的事变成了需要争取的稀缺资源,充分调动出了儿子的积极性!
我听后忍不住和她击掌,自己也经常用这招,被她这么一说,才发现其中还暗含了这么一个经济学原理。
记得千寻两岁多的时候,一个人坐餐椅吃饭总是不认真,吃不多。我就干脆让她和大人坐一起吃饭,想让她多吃的菜,就故意弄得少少的,再和先生一起联袂出演,做出我们都很想吃的样子。然后一喊开动,她就会非常积极地抢着吃,生怕被爸爸妈妈占了先。
后来我将这招做了延展,用到让孩子主动学习上面,效果也很好。
千寻三岁时,我开始培养她的阅读习惯。按正常思维,从这个目的出发,我应该每天放学后就带她回家,给她讲绘本,以养成规律。但我知道,如果我真的这么做,她很快就会对每天阅读产生厌烦情绪。
所以,我的做法是先把亲子阅读变成一个需要争取的稀缺资源。
有时,我会故意对千寻说,“今天爸爸妈妈工作特别累啊,实在没有精力给你讲故事了,要不咱们今天的阅读时间暂时取消?”
她会很不满地质问,“那我什么时候才能听故事?!”
我故作犹豫状,“嗯,看你表现吧,要是你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刷牙洗脸呀,爸爸妈妈有时间休息一会充点电,就可以继续给你讲故事啦。”
为了争取到听故事的权利,这位小朋友还真是动力十足地做了不少事儿,或许是努力争取来的权利特别宝贝,每次听故事都很认真,有时拽着爸爸多讲一个故事,跟占了多大便宜似的。
慢慢地,千寻为自己争取到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多,到后面,真正的喜欢不知不觉代替了对稀缺性的追求,我也顺利达成了帮她建立阅读习惯的目的。
除了阅读,在APP上的学习,不论是叽里呱啦还是悟空识字,刚开始在我们家也不是每天都进行的,我会有意识地在时间安排上留空档,让它们成为需要争取的项目。
除了通过时间安排制造稀缺性,有时我也会用和其它小朋友的比较制造稀缺性。
想让千寻用Workbook练习写字母,我会告诉她,字母书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能玩的,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在看绘本。(当然,真相是只拿出一本字母书)
02
“稀缺性原理”好用,因为它遵循了人性,只要你是个正常人,就会对自己认为稀缺的东西,产生莫大动力。孩子也一样,那些得不到或者难得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
想把这个原理用在教育上,方法并不难,就是人为制造稀缺性,欲扬先抑。
越想让孩子做什么事,越要把握好节奏、力度,不能急于求成,先尽力把这件事,变成孩子眼里不容易得到、稀缺的东西。
大家都听过“水与钻石”悖论,水对我们的生命来说非常重要,人一天都不能缺水。钻石一辈子没有也可以活得很好,但是,水很便宜,一颗钻石却很贵,为什么呢?就是稀缺性导致的。
不过,钻石真的很稀缺吗?不是的。钻石刚开始很稀有,但后来随着南非钻石矿的开采,再加上博茨瓦纳、俄罗斯等地纷纷发现大量优质的钻石矿,钻石资源已经很充足。是钻石商严格控制节奏,将囤积的钻石一点点投放市场,才保证了钻石的价值,这便是人为制造稀缺性带来的效果。
人为制造稀缺性,就像是商业中的饥饿营销。
假设,我们把孩子比作用户,把想要孩子做的事比如学习,比作产品。刚开始,用户对产品的兴趣度一般,如果你强求他购买,他可能会直接走人,但如果你有意制造出供不应求的状态,用户反而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
也就是说,当你希望孩子主动学习,与其成天督促他去学,不如致力于让学习成为他眼里的稀缺品。至于如何让学习成为稀缺品,就需要大家发挥创造力,见仁见智了,你可以和我一样在时间安排上制造稀缺,或者跟其他小朋友做比较来制造稀缺,都是可行的。
一些家长认为,这招很难用在大孩子身上,毕竟他们可不像低龄段的小朋友那么好蒙。
我想说,比起实操更重要是Get到这种教育思路。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教育上很多问题,恰恰出自对“稀缺性原理”的忽视?这一点,大孩子的家长其实更严重。
我身边就有不少现成的例子。家长用力把孩子往自己期望的方向推,越用力,孩子越想反着来。最后,家长觉得很委屈,自己付出那么多,孩子回家什么家务不让做,只要他认真学习就好,再贵的补习班也不手软,每天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却厌学了。根本问题就是把学习做成了每天必吃的菜,完全没有稀缺性,孩子爱吃才怪呢。
我知道,咱们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但我们要注意到,但凡有要求,教育就多少会带有一些强制性的味道,这种强制性是容易引发孩子抵触的。
“稀缺性”的应用,就是通过对资源的调剂,减弱教育目的中那股强制的味道,让孩子在我们期望的方向上,走得顺利、愉悦!
03
说到这儿,就想给大家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咱们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都应该学学理查德·塞勒的经济学。
理查德·塞勒是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他提出了一个助推理论,对儿童教育有很大启发。
这个理论提倡领导者要使用温和的专制主义。什么叫温和的专制主义呢?就是领导者的目标可以很明确,但手段一定要灵活,甚至手段有时看起来和目标是相反的,制造稀缺制造诱惑,欲扬先抑,往往能更好的达成目标。领导者的管理思维不是making things,而是making things happen,不是把事情做出来,而是要让事情自然地发生。
从某个角度来说,家长在孩子成年之前,扮演的就是领导者角色,这个领导者有美好的期望,有自己的教养目标,这是对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直奔主题,一方面要清楚地知道,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人性。
也就是说,一方面你要给个方向,但另一方面还得灵活运用一些技巧,让各种要素在过程中慢慢发酵,促使孩子自然地、主动地奔向你设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