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孝心、孝情、孝行的人 孝老爱亲,永远在路上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1日 阅读 212
鲁南网10月31日讯 (记者 崔洪英)“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想要成事立身,孝当先。”10月28日,恰逢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市民大讲堂邀请山东大学易学哲学博士曾凡朝做了一场“孝老爱亲”的专题讲座,300余名市民齐聚市文化中心一楼群星小剧场聆听讲座,感悟孝行。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曾教授从历史讲起。“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两层:一、尊祖敬宗。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具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到后来,“孝”的本意发展成尽心尽意供养、侍奉父母。
主讲人曾凡朝
孝是一种传承,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曾教授举了很多古代孝行的故事,也谈到了孝的当今意义。他说:“真正的孝要用心,犹如我们用心生活一样。”有项调查显示,71.63%的年轻人认为,孝的含义是“善于奉养父母”。有人提出给父母足够的钱;有人说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还有人说老人就是“老小孩”,隔几天哄一哄就万事大吉。事实上,孝顺还包括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慰藉,是情感上与父母的融洽,更是心灵深处与父母相依相伴的儿女真情。所以,曾教授提出:“人要有孝心、有孝情、有孝行。”
曾教授在讲课中还提到了孝的三层意思。《孝经·开宗明义章》录孔子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行孝尽孝首先要孝顺父母长辈,长大成人就要忠于国家和君主,最终就是要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实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实质上,我们孝敬老人真的不只是为了老人,而是在成就自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孝行有德行的人。”孝也不仅仅是孝敬自己的父母,更在于“大孝”,忠于国家,奉献社会,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孝老爱亲,永远在路上。
本次市民大讲堂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临沂大学、鲁南商报、市图书馆主办,山东百颗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沂蒙文化学会、兰山区社科联承办。市民共享的文化大餐——市民大讲堂,每周一期,免费听讲,咨询电话:8727632、3212007。
讲座现场,听众认真聆听
孝的三种境界 爱人,爱家,爱国
史料记载——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曾子,曾子的儿子叫曾元,曾元每次给曾子吃酒肉,都会问:“足够了吗?”而曾子的答案总是三个字:“还不够。”曾子的徒弟公明仪很困惑,问:“你儿子做得够好了,怎么你还不满意?”曾子回答:“仅仅是赡养父母,给父母吃饱喝足,怎么能算孝道呢?”这就涉及到孝亲的三个境界——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也就是说,尽孝的最上等是尊敬父母,次等是不能让父母受辱,下等才是赡养父母。在这一点上,古人比现代人更有严格的规矩。
至于“家之孝”,则属于孝亲的拓展。孔子经常说“出则孝,入则悌”,这个“悌”字,就是指对兄长的尊敬。古时候的“孝家”,基本上是指尊敬兄长,因为在古代,兄长的地位就跟爸爸一样。但现代社会,这层观念淡薄了很多,像两兄弟争遗产、争房子等新闻,时不时见诸报端,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孝文化的一种缺失。
而“孝”字之于国家,更多地立足于“忠”,也就是移孝入忠。这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递进关系,你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本的,然后热爱整个家庭,再延伸到感恩社会,感恩国家。
在《礼记》中,孝亲和孝国常被相提并论,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也就是说,忠君报国,和孝子侍奉双亲的性质是一样的。《孝经·开宗明义章》录孔子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大致意思也与此略同。
生活点滴别错过 从小培养孩子“孝”的能力
实际上,孝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只是动物的本能活动,人除了依靠本能的力量来实现“孝”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有目的地去培养子女“孝”的能力。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想要拥有一个孝顺的孩子,就必须在家庭中,让孩子从小体会“爱”的教育和“孝”的熏陶。具体来说,不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建立正确的孝顺观。“小时候每逢过年,煮完饺子父亲都要先带着我去给爷爷奶奶送饺子,回来后我们再吃饭。长大后,过年吃饺子之前,我们要先给父亲的遗像和母亲磕头,然后再动筷吃饭。”曾凡朝讲述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孝一定要后天培养。
“现在的女孩是家里的小公主,男孩是家里的小霸王,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其实是大错特错。”曾凡朝说,家庭中,应当营造一种长幼有序的环境,让孩子从小知晓长幼尊卑。比如等父母长辈都到齐才能吃饭;看电视先征求长辈的意见等,在生活点滴中逐渐营造一种尊重长辈的意识与氛围。
要坚持细节训练,比如让孩子帮父母倒杯水,偶尔让孩子下厨做饭刷碗等。孩子的道德标准和生活习惯几乎完全在家长的引导下建立。因此,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在生活细节中,慢慢形成孝顺父母的习惯和思维。
关于孝顺,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对夫妇很不孝,把年迈的双亲撵到破旧的小屋,用小木碗送剩饭剩菜给老人吃。一天,他们的儿子在刻一块木头,一问,孩子说“我在刻木碗,等你们老了好用。”夫妇幡然醒悟,扔掉木碗,好好孝敬老人,儿子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所以,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最善模仿,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您今天给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将来您的孩子就可能端一碗汤,送到您的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