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立潮头 实干挑大梁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7日 阅读 95


  □ 仲观平

  2025年工作大幕甫一拉开,山东“新春第一会”开篇定调、举旗定向。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一场以“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的探索与攻坚正在全省上下展开。

  争当改革排头兵、落实先行者,亿万山东人民正以敢闯深水区的胆魄破局,以勇闯无人区的锐气领跑,将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中所蕴含的思想之光、格局之思、改革之道,一一化作山东“挑起大梁走在前”的改革航标与实践坐标。

  2月26日,“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刚在北京参加完民营企业座谈会又回到烟台,参加山东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为山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政企一家,围桌而谈、推心置腹。而这一改革交响曲的序章,早已在2月5日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拉开帷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哪几对关系?山东“十大标志性改革”对应什么领域?大会铿锵的改革宣示,为全年改什么、怎么改制定了任务书、路线图——“挑起大梁走在前”,方向更明,思路更清,路径更实。

  2月12日,全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召开。“新春第二会”,跳出“就消费论消费”的局限,围绕实施“五大工程”,理清了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升级的思路。

  2月24日,全省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推进会发出新的动员令,100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令人振奋的,不止于这些项目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更在于“快进键”和“加速度”里的改革劲头。

  连续三个全省大会同月召开,力度之大,非同一般,但关于改革创新的关键部署,远没有止步。

3月21日,“2025山东春季焕新快乐购”启动仪式在泰安举行。

  从2月28日审议《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2025年行动方案》,到3月20日解读《山东省数字政府建设一体化综合改革方案》,再到4月1日发布2025年山东省委“一号文件”,省委、省政府的每一个研究事项,都事关改革创新重大领域,每一项谋划部署,都直奔高质量发展而去。

  “顶格推进”,正成为山东改革发展关键词。一场场高规格会议、一次次高标准方案背后,挺膺担当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再清楚不过——改革创新,山东等不及!推动高质量发展,山东慢不得!

  “发扬钉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的一种工作方法。挑起大梁走在前,一步接着一步,一环扣着一环,如同一记记重锤,把改革创新的主题钉得更准、夯得更实。

  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守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从海尔卡奥斯的数字蝶变,到DeepSeek的成功破圈,从青岛“五朵金花”到杭州“六小龙”,透过时代场景的转换,破译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正经历从要素投资驱动向改革创新驱动的底层变革。

海尔卡奥斯生态园冰箱智能制造项目。

  突破高质量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新质生产力,根本出路都在于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在于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改革创新的过程,高质量发展的进度取决于改革创新的力度。

  如何当好排头兵,迫切需要跳出山东看山东,在时代坐标系上审视追问,以改革创新新突破予以作答。

  当好排头兵,把握“上情”明方向。

  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发展定位是什么?回答好这些问题,是推进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殷殷嘱托、切切期盼,深刻阐明不同省区市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充分彰显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念。

  当好排头兵,意味着改革创新要打头阵、作示范,比他人先一步、快一步。今天的山东,谋划了一大批先行先试的改革事项,涉及开展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等50余项。试点、试验、示范、先行,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蹚出一条新路来。

山东港口青岛港,一艘货轮在拖船辅助下停靠码头。

  大省“挑大梁”,服务全国“一盘棋”,各地有不同定位打法。但为一域争光、为全局添彩,根本一条,就看能不能在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高质量发展上立标杆。

  当好排头兵,摸清“他情”可攻玉。

  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先后押注京东方、蔚来,合肥通过“以投带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造“最牛风投”的神话。

  坚持种好改革“试验田”,广东打造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跨境电商综试等一批标志性试点成果,GDP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

  改革创新,如同一把利剑,刺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桎梏,成为区域发展的不二法门。它所创造的制度优势、节约的交易成本、吸引的创新要素,正是地方发展进位争先的关键所在。

  去年12月,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开启两省“牵手”新阶段;今年3月,河南省来鲁考察对接工作,进企业、观港口、访上合之珠,探讨合作新机遇。

  从“你好河南,我是你的出海口”,到实现双赢的鲁豫生态“对赌”;从新和成药企北上潍坊,到有研半导体南下德州……写好区域协调发展“大文章”,改革创新像一根根红绳,串联起区域产业转移的链条,拓展区域交流合作新空间。

位于德州天衢新区的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

  当好排头兵,吃透“省情”再突破。

  山东经济,常被贴切地称为“大象经济”。今天的这头“大象”,2024年GDP达9.86万亿,距离突破10万亿历史性关口就差“临门一脚”,却也面临“经济体量越大,越需更大推动力”这一普遍规律。

  一方面,2024年山东工业增势强劲,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1.28万亿元、同比增长3.9%……从经济运行角度看,“块头”越大,转身越难、前进越难,每实现0.1个百分点的增长,都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另一方面,内需不足、外需不稳,部分行业持续承压,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面对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迫切需要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让各类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充分涌流。

  总而言之,唯有把“排头兵”打造成新征程上山东改革最显著的标识、最有力的指引,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澎湃动力,才能以量的合理增长推动质的有效提升,锻造一个块头更大、筋骨更强、动力更足的新山东。

  今天的改革,已不可同日而语。

  改革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善于运用科学方法推进改革,系统布局、谋定而动。

  从“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到“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再到“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的深入思考、科学指引,为山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要更新观念,也要实事求是。

  改革,从来是新观念的产物。这些年,我们面对过“改不改”的迷茫,也遇到过“怎么改”的困惑,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

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

  打破思维定式、跳出条条框框,威海建立“下评上”考核机制,破解上级部门“降格落实”“悬空落实”,让基层干部敢说话、能监督。

  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德州以“一件事”集成式服务改革为抓手,通过拆解关联事项的共性需求,打破部门职责边界,重构了政务服务流程。

  山东改革创新的实践,诉说着“观念一新、别有洞天”,也证明了“实事求是、方能成事”。真正的改革智慧,就在于既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又善于把握客观规律;既保持前瞻视野,又立足省情实际。只有观念更新与实事求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催生更多既有突破性、又有可行性的改革方案。

  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有这样两则改革创新的故事:

  一则来自地方政府。临沂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一举解决了乡村产业投入碎片化、建设同质性等问题,探索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一则来自企业。雄鹰轮胎青州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走出“高耗低能”的行业困局,找到了产业升级的“金钥匙”。

  细节是全局的密码。透过事例看整体,山东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在增强,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跃升的规律清晰可见。

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

  改革创新,就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去年总书记视察时,对山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要“在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上下功夫,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上用实劲”。

  问题在哪里?突出矛盾是什么?“新春第一会”,省委、省政府部署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能源转型改革等10项标志性改革,招招直击高质量发展要害。以这些改革为杠杆撬起整体改革,才能“一子落满盘活”,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要顶层设计,也要基层探索。

  今年省两会前夕,“我向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建言献策”活动中,10万多网友提出了3000多条建议。

  有人想在家门口吃上安全又便捷的社区食堂,有人关注“一老一小”的服务保障,有人想到以企业“微车间”的形式带动农村就业……其中166条报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组,32条被直接融入报告中。

  沿着改革蓝图行进,基层“好点子”结出政策“金果子”,正不断拓展着改革创新的边界与内涵。当群众期盼与基层实践融入顶层设计,恰恰彰显了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进一步释放出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正是总书记讲的,“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要大胆创新,也要稳扎稳打。

  从钢铁到空天信息产业,济钢的蜕变一直是改革创新的佳话。先挖潜存续产业,让企业活下来,同时立足优势找到新主业,潜心技术攻关,济钢最终重获新生。

  进入改革深水区,日日思进,步步向前。如果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改革就难落地。但如果步子太大,旧动能、旧机制破除了,新机制还没有建起来,难免会出现空档期、阵痛期,最终影响改革成效。

  实践表明,立新时聚焦目标、精准施策,破旧时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才能让好的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应突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而且要立得稳、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坚决破、彻底破。”统筹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度,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将新时代的改革引向深入。

  “暴风雨最猛烈的地方,恰恰是‘哪吒闹海’、‘一飞冲天’的舞台”。

  正如潮头鱼的抢夺战,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山东想要立改革潮头,也非得经历一番搏斗不可。

  改革创新,最是需要“敢”的气魄、“创”的劲头。

  盐碱地,很多人眼中的不毛之地。但东营一群科技工作者替大地“不认命”,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硬是种出了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种出了新质生产力。

  二手车,听起来是个倒腾旧货、没有“出息”的行业。但枣庄一群下岗煤矿工人,敢于“尝鲜”和试水,创新二手车出口模式,实现了“买全国、卖全球”。

  改革创新,最需激扬“闯”的锐气、“干”的豪气。

  正是靠着一股子不服输、不认命的精气神,不沿边、不靠海的临沂上演了一出商城“出海记”,不是龙头、偏居一隅的菏泽成为省外企业迁入落地的大户。

  这与其说是“后来居上”的逆袭,不如说是改革基因的觉醒——矢志改革创新,总能创造不同寻常的传奇。

  改革创新,就是革故鼎新,故是“舍”,新便是“得”。

  山东,是众所周知的碳排放大省,也是全国碳市场的积极建设者。2024年全省碳排放配额买入量0.17亿吨,成交额15.72亿元;卖出量0.29亿吨,成交额27.52亿元,交易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圆满完成第三个周期碳市场履约工作。

  “断舍离”痛吗?断臂接骨自然是痛的。面对产业转型的阵痛期,谁能拿出改革创新的魄力,谁就能谋得凤凰涅槃的新出路。换句话说,跳不过新旧动能转换的“空笼期”,就没有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菏泽市郓城县一家科技公司,工业机器人在生产气动元件。

  改革创新,也呼唤“包容”的心境、“宽容”的环境。

  钱学森曾说,“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今天的发展,不少地方都面临不小的考验。资源要素趋紧,招商引资“内卷”,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哪项工作都不轻松。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激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必然面临诸多情况,或因闯无人区遇到新难题,或因经验不足致改革推进不利,都可能造成无意性过失或探索性失误。

  只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者开绿灯,为实干者兜住底,才能让党员干部在冲锋陷阵时豁得出去、站得出来。

  改革创新,“人”的因素最不容小觑。所有“敢”与“闯”、“创”与“干”的背后,都是人的思索、谋略与决断;所有“舍”与“得”、“宽容”与“包容”的背后,都是人的胸襟、作风与担当。

  当亿万齐鲁儿女汲取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营养,在改革中吃透精神、摸透下情,在创新中夯实存量、拓展增量,山东“挑起大梁走在前”的主体意识空前高涨,信心底气与日俱增。

  改革立潮头,实干挑大梁!这就是山东对历史、时代和人民掷地有声的回答!

  俯瞰齐鲁大地,于荆棘中开辟通途,在激流中架设长桥,今天的山东正以滚石上山的勇毅、中流击楫的胆魄,书写勇当排头兵的奋进篇章,标注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崭新高度。

  抬头望前路,每一滴汗水都凝成时代的惊叹号,更多创新剧目正在这片改革热土上演。这不是一时一域的单兵突进,而是山东一往无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破冰宣言;不是历史方位的被动承接,而是新时代山东在复兴征程上的主动进击。

  风起海岱,征程如虹!历史期待下一个山东改革故事!

0